高质量发展中的贵州立下愚公志,从48块到

前言

开天辟地的浩然,其实是无数不懈的累积。

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是年的倍,相当于70年时光,贵州经济翻出数千朵“筋斗云”。

如果将这一段高速度增长的阶段,视作“经济鸿蒙”的形成与积累,那么今天的贵州,立下“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鸿鹄志,使出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洪荒之力”,努力改变着“数量追赶”的过去,奋力开辟出“质量超越”的未来。

年,贵州制造走向“鸿蒙”清浊辟离的最后一公里。

一场高质量的“中国梦”,正在多彩的贵山贵水中酝酿着。

年,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8块钱。今天,这个数字攀升至元,是70年前的倍。

“人无三分银”已经成为历史。愚公移山的两千多年后,三千万贵州儿女立下“愚公志”,誓要彻底移除压在贵州头上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大山。

搬迁:一个人的生路

年,惠水县好花红镇甲戎乡龙上村,丁永和背着深受腰椎病痛折磨的妻子站在路边焦急地等待着过往车辆。这是他背着妻子走过1个小时山路看到的第一条公路,穿过山间清晨浓浓的雾气,看不见的山路尽头仍是一片沉寂。

龙上村是贵州山区典型的深石村,数十年来,交通闭塞和水资源匮乏是困在村民身上两道沉重的枷锁。丁永和14岁起就开始做体力活,他和村民每天都要赶早从山底挑上两挑水才勉强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和喂养猪牛。在木头搭起的瓦房里,粗粮加盐和辣椒水煮就是一餐。“那个时候,天不下雨就没得办法。我不得不去外面找点零用钱,她(妻子)在家里必须下苦力,就落下了病根。”

那天,幸运的是,半个小时后,丁永和等来了一辆从罗甸到贵阳的长途车,带着妻子到贵阳看完了病。回到家时,天已黑,不见来路也不见归处。这样的日子,丁永和过了几十年。

6年7月,为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极度贫困问题,丁永和所在的龙上组迎来了整寨搬迁,他和众多来自惠水县深石山区的村民作为第一批居民搬进了位于惠水县经济开发区的新民社区。

鳞次栉比的新民社区移民搬迁楼

新民社区是惠水县代表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48栋安置楼,配备有幼儿园、小学、老年活动中心、扶贫车间、医院、移民综合服务中心等全套设施,现已完成搬迁入住户,人。社区周边是多家企业能为搬迁群众提供九百余个岗位,通过“以岗定班”、开展新市民化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搬迁群众户均就业率达2.3人,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实现了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的转变。

位于新民社区的温馨整洁的丁永和家

今天,丁永和和妻子住在宽阔整洁的房子里,在移民服务中心担任一名保安,每月有两千元的稳定收入。前两天,他的小儿子刚在社区里完成了成家的喜事。他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立业:一家人的蝶变

3年深秋,北京的天气早已寒气逼人。杨显华和妻子陶秀琴拉了一车6万斤猕猴桃从家乡谷堡镇平滩村来到北京,买了一辆三轮车在北京卖猕猴桃。因为定价过高、市场调研不足等原因,起初一个月都没有开张,在租住的一间只有几瓦灯泡的昏暗小屋里,他们度过了一个个难眠之夜。

修文县谷堡镇种植猕猴桃已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规模的逐年扩大,猕猴桃销路成了困扰村民的一大难题。看着家乡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却卖不出去,3年,外出打工多年的杨显华和妻子回到了家乡开始经销猕猴桃。两年间,他们拉着家乡的猕猴桃走过北京的大街小巷,走遍宁波的多家超市,靠着口碑终于打开了市场。“贵州猕猴桃走入北京市场我是创始人之一。”提及那段艰苦的日子,杨显华充满自豪。

谷堡镇猕猴桃种植园区

随着销路的顺利铺开,5年,杨显华成立了修文黔果猕猴桃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种以及与其他合作社和农户合作的方式,其猕猴桃种植规模已达到了余亩。年10月,在儿子杨建的帮助下成立了电商平台,发展了淘宝、京东、自营平台、微商等线上销售渠道,将猕猴桃卖向了全国各地。

三十年前,杨显华靠背着一大包用布裹着的生活百货走街串巷叫卖,一年赚几百元钱勉强维持生计。如今,他们一年的猕猴桃产量能达到多万斤,利润超过五百万元。白手起家的杨显华一家成了远近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附近务工村民正在杨显华的厂区打包猕猴桃

如今,谷堡镇已成为修文县猕猴桃种植最早、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涉及农户最多的乡镇,现有猕猴桃种植面积6.4万亩。年全镇猕猴桃总产量达3.5万吨,产值达3.5亿元,人均纯收入上万元。

种茶:一个乡的转型

1年冬,久安乡迎来了一场大雪。冯永应和一百多名同伴正用油纸铺成的饭桌在九龙山的雪地上吃午饭,他们刚刚载种完一批茶树,冬日刺骨的寒风冻得他们端碗的手都在颤抖。“既然茶落在了久安,我们就要接着前人做下去。”这成了久安万亩茶海的开端。

煤山出好茶。花溪区久安乡曾是一个传统产煤大乡,鼎盛时期有大大小小煤窑余家,近0名群众以挖煤为生,又叫“煤炭窑”。1年,为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保护好阿哈湖水源,久安乡关停全部煤矿,依托50多株古茶树资源和环境优势坚定不移发展茶产业。彼时,冯永应的三叔项朝富种下了第一株茶树。久安引进了贵茶公司,推动了茶产业化发展。随后,16岁起就以拉煤为生的冯永应也紧跟着踏上了“茶路”。

久安乡九龙山茶园

历时四载,当时在贵茶公司种植部任职的冯永应带着上百人,在九龙山共栽种了上万亩茶树。如今,2万亩九龙山茶园成为久安乡高效茶园示范园区,年产茶青达到吨,产值上亿元,生产的茶出口20余个国家。通过公司带动,全乡余户多人参与茶产业,带动人均增收元以上。

“现在心是稳的,因为这是一条可持续的、越来越好的路。”褪去一身煤灰,冯永应种起了茶园,办起了茶庄,过上了茶香四溢的安心日子。

以茶为引,百花齐放。5年起,久安乡在积极壮大茶叶产业的同时,配套规划生态文化园、优质蔬菜基地、草莓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形成以茶叶为主导,以果树、蔬菜、食用菌等为辅助的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茶文菌旅”一体化发展道路,成功实现了煤山变茶山,矿工变茶农,黑色变绿色,完成了从“煤乡”到“茶乡”的华丽转型。

一个人,一个家,一个乡,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年,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元;年,贵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七十年来,从48块到元,从“人无三分银”到脱贫致富,代代贵州人以“愚公移山”之志,以开天辟地的“洪荒之力”,正努力撕掉绝对贫困标签,朝着“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鸿鹄志而奋进。

撰文摄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周璇周麟宇顾启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