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赵曌)贵阳市息烽县九庄镇,康源田园农业综合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内,“老板”陈刚正盘算着加工生产线的新建计划。刚刚过去的年,他的公司在九庄种植了亩吊瓜,产值多万元。年,陈刚的目标是,新增种植面积亩,产值超过万元,让九庄成为“吊瓜之乡”。
另一边,贵阳市修文县谷堡乡平滩村,在自家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大户”李兴祥正忙着绑枝,确保猕猴桃挂果后光照均匀。去年一年,他家的7亩多猕猴桃收成鲜果多斤,收入25.6万元。新的一年,种了24年猕猴桃的李兴祥琢磨着怎么样提高果品质量,再卖个好价钱。
一边是似乎还名不见经传的息烽吊瓜,一边是久负盛名的修文猕猴桃。这一“瓜”一“果”之间,陈刚和李兴祥思索的,恰好是贵阳市发展特色产业助推“高一格”脱贫的“特字号”路径。
贵阳市息烽县九庄镇
人无我有息烽吊瓜的“特产养成记”
息烽九庄,贵阳市西北部最边远的乡镇之一。没有大规模的连片土地、没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农民大都自给自足……农业的产业化在这里听起来有些“无厘头”。
年的一次考察,浙江人陈刚看上了九庄。“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适宜。”他带来了一种叫做“吊瓜”的作物。“吊瓜在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广泛种植,销路很好,但在西南市场还是空白。”陈刚瞄准了商机。当年9月,公司落户九庄。
年,公司从当地农户手中流转土地亩,全部种上了吊瓜,当年实现产值多万元。
陈刚公司生产的生态吊瓜子市场前景广阔
尽管“第一桶金”比预期低了不少,但这在九庄还是成了不折不扣的大事。“流转土地区域涉及农户多户,覆盖人口多人,带动了周边多户农户发展吊瓜种植或就近就业。”镇党委书记童洋舰说。
这其中就包括刘光志。右腿先天残疾的他,劳动能力本就较弱,以前靠种玉米,一年收入不到元。年,他将家中3亩土地流转给了陈刚的公司,自己则进入公司打零工。这一年,他光土地流转费和务工酬劳就拿到了近元。
童洋舰说,和刘光志一样,全镇17户低收入困难户直接参与了吊瓜种植,当年全部实现了脱贫。
特色产业发展成了带动脱贫致富的重要动力,也让陈刚信心倍增。按照他的计划,年种植面积将达亩,与此同时,电商和线下零售的渠道也正在布局,预计产值将达到多万元。
“力争解决个就业岗位,园区所在村人均收入在年基础上增加元以上,达到元的标准。”陈刚的目标,是将吊瓜打造成为九庄真正的特色产业。
历经近30年的种植培育,猕猴桃已经成了平滩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人有我优修文猕猴桃的“精品修炼记”
“按照80年代的说法,我们平滩村现在可家家都是万元户。”修文县谷堡乡副乡长顾庆军打趣说。
就在刚刚过去的年,平滩村人人均收入达到了3.5万元,普通家庭的收入普遍在10-20万元之间。这背后,离不开猕猴桃产业的带动。
曾经的平滩村,也是修文县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和农业村,水资源严重缺乏,农业生产无保障,靠天吃饭的村民生产生活极其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平滩村引进猕猴桃进行试验示范种植,拉开了全村产业发展、摆脱贫困行动的大幕。
历经近30年的种植培育,猕猴桃已经成了平滩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年,平滩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2万余亩,覆盖了全村95%以上的农户。“收入高的种植户每年可以进账多万元。”顾庆军说。
每年鲜果开园采摘时,李兴祥家的猕猴桃园都会迎来大批游客的光顾
“跟原来种庄稼相比,收入翻了十几倍。”从年种植猕猴桃至今,李兴祥一家如今“一年挣个30几万没问题”,这几年,家里盖起了新房,添置了新车……
春寒料峭,李兴祥嘴里哈着白气,在自家猕猴桃种植基地里忙活着。他将重叠的树枝分开,绑在铁丝上。“让树枝均匀生长,等到猕猴桃挂果的时候,才能有均匀充足的光照,确保果品质量。”李兴祥说,这活儿可耽误不得。他说,只有质量好了,才能保证价格。
年,修文县引进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推广“公司+合作社+基础+农户”的发展模式,以主产区谷堡乡平滩村等为核心,带动全县猕猴桃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发展,不断提高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
年,平滩村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从“特产”到“精品”,正成为修文猕猴桃产业持续发展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