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黄余春,现为贵州毕节黔西县林业局派驻钟山镇乌木村第一书记。年,研究生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林业工作者。年9月,我来到离黔西县城45公里的素朴镇屯江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屯江村是素朴镇最边远落后的贫困村之一,与修文县隔河相望。全村户人,苗族同胞占全村人口近三分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60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寨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几乎与世隔绝,早些时候,村里人想要走出寨子,只能抓住铁索攀越悬崖或是渡船过河、绕道修文几十公里才能回到素朴,长期以来饱受交通闭塞之苦。
开山修路
为改善屯江苗寨同胞们的出行条件,打通群众脱贫致富路,我和驻村工作队多方面筹集资金20万元,组织苗寨同胞和驻村干部一起共克艰难,砍荆棘、背柴油……经过两个月的艰苦鏖战,靠一台挖机和群众们的钢钎大锤,在花冲四组到屯江苗寨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长6.5公里、宽4.5米的“天路”。道路雏形出来后,县里很快就将其纳入了“组组通”项目,宽度不够的地方进行扩宽,排水不畅处修建排水沟,坡陡弯急的地方设计波形护栏,路面硬化、边沟修建和护栏施工几乎同时进行。年6月,这条出山路提前竣工。通车那天,村民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杀猪宰羊,干部群众一起狂欢。从此,屯江苗寨几代人盼望的“天路”终成现实,屯江的发展正式驶入“快车道”。年3月,因单位派驻谷里镇新阳村第一书记陈德友同志到退休年龄,我从一名驻村帮扶干部“转正”成为谷里镇新阳村第一书记。
走访群众
当我从前任手中接过脱贫攻坚“接力棒”后,我花了两个月时间走遍全村9个村民小组,对全村情况作了全面了解,与村两委协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研究,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酒用高粱上。刚开始,我上网查阅了大量有关高粱种植的资料,同时联系到贵州省农科院研究员高翔来传授高粱种植技术,对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高粱找销路。做足功课后,我便和村干部组织召开群众会,引导干部带头种,年种植余亩,为谷里镇之最。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我请来黔西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指导定苗、施肥、除草。功夫不负用心人,当年8月份高粱获得丰收,收购合同约定的2.8元/斤收购价也涨到了3.2元/斤,丰收大大提振了全村村民种植高粱的信心。
黄余春和驻村队友冒雪徒步前往屯江村
年,新阳村将酒用高粱种植面积扩大到亩。个自建大棚也在4月底完成供水配套工程,并成功引进企业种植麒麟瓜,实现了农户土地入股分红12万元。年6月,因任务调整,我到钟山镇乌木村继续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确保乌木村7户22名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组织驻村工作组精准施策,深入帮扶,年底,全村顺利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的号角吹响。我协调资金近6万元,争取到林业、卫健等部门提供的公益性岗位21个,补齐了乌木村脱贫攻坚短板,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顺利通过脱贫攻坚“大普查”。今年,我们引导群众种植烤烟亩、蜜本南瓜亩、刺梨、辣椒、高粱等亩,为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产业基础。 针对乌木村集体经济积累薄弱这个短板,我们一方面规范村集体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行;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县林业局结对帮扶乌木村的资源优势,先后为村集体合作社申报、谋划了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造林、国家储备林建设等一批项目,年实现合作社收益5.84万元,年通过实施国储林项目,将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30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翟培声整理
编辑肖慧编审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