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藤,黄金果点缀奇异山修文平

在修文县,夏秋是有味道的季节。夏,漫山的猕猴桃散发着青涩的果香,欢腾的挂在枝叶丛生的藤蔓上,人们会像保护宝宝一样护着它们长大,待到秋,果子外皮穿上一层棕色绒衣,清润的甜盖过酸,那滋味和人们增收的喜悦也会愈演愈烈。作为修文极具标志性的特色产业,猕猴桃在这里拥有16.7万亩的江山,在其麾下的个村级“名将”中,谷堡镇平滩村拥有元老级别的话语权。年,平滩村凭借猕猴桃1.5亿元产值,在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中金榜题名。登上平滩的产业园观景台,目之所及猕猴桃如猛虎下山,纵横驰骋数十里,“奇异果”带来的奇迹让这个村获得了奇异般的财富,特色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小山村亿元产业崛起的背后,有村民30年谋发展的决心,也有代代传承的使命感,更有人们对向往的生活生生不息的奋斗与追求……起源:三十年谋发展,一株藤漫延万亩山在修文县西,有这样一个吃蔬菜都需要去镇上买的村庄,在年和年,两次获得“亿元村”称号,村里人说:“除了猕猴桃我们别的都不种。”走进平滩,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树是当地发展的命脉,全村94%的土地被猕猴桃占领,面积1.3万亩,95%以上村民加入到种植大军,年人均收入6.6万元。老支书黄国祥是平滩第一批涉足猕猴桃种植的人,年他与几名党员开荒种树,他回忆:“一开始就5个人,当时也是心怀忐忑,直到第一批树挂果,那年冬,我们就决定要大干一场。”第一次挂果给了黄国祥不少信心,扩种了几十亩地,但收成无法立竿见影,大部分人纷纷退场,看着眼前的土地,吃不饱吃不好,令黄国祥反生斗志,就这样10年坚持令黄国祥打了一场翻身仗。“年就开始出现转机了,直到年,五年间我赚到了第一桶金,我们一边扩大规模,一边把苗木分发给村民,带着大家一起种。”眼见发展势头渐好,市场好消息频传,黄国祥作出了惊人的举动,将5年间的所得全部投入建设,年近80岁的黄国祥提起当年的决定依旧字字铿锵:“27万,买来多根桩打下去,我并不后悔当年的这笔投入,它会后来的产量、品质都带来了提升,年我的猕猴桃卖出了70多万元的高价,此后的每一年也都在万以上。”黄国祥佝偻着背,行动蹒跚地走在猕猴桃园前,讲起往事眼神坚毅,仿佛征战多年,30多年里,他常伴在猕猴桃园,不舍得离开,将多数产业留给了子女,不负众望的是,儿女们又将这份产业扩展壮大,从生产、包装、冷链、物流一应俱全,形成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黄家的发展故事,也激励着后来的平滩村人,将猕猴桃种出了一座座“奇异山”。修文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亚欣修文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亚欣介绍:“平滩的猕猴桃发展有着三代支书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也有县里面的大力支持。”从年黔东南州人大退休干部马怀麟将猕猴桃引进修文,这株树也长成了大产业,年修文县提出重新振兴猕猴桃产业,决定把猕猴桃作为结构调整和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政策、物资都在倾斜,年修文成立猕猴桃项目指挥部,统筹协调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工作,直至后来规模扩大,全产业链形成,品牌走出去,修文猕猴桃也打出了漂亮的一仗,这也为作为发源地的平滩成为“亿元村”埋下伏笔。演变:穷山沟挂“金果”,返乡人干出大产业“一开始技术不精,交通不好,果子‘卖不脱’嘛。”平滩村党支部书记黄良华坦言,最初好几个村都在尝试种植猕猴桃,但因为当年交通闭塞,种植技术粗犷,一些村就放弃了,唯有平滩坚持了下来。当年因为条件落后,坚持不下去的不仅是产业,还有山里的人。黄良华提起当初,只用一个苦字形容:“别说卖猕猴桃,山里没有田,三餐都是苞谷饭,待不住,人也跑了。”年,带着对外界的向往,黄良华和村里多数年轻人踏上了远赴他乡的打工路,直至年听闻村里修起了产业路,猕猴桃逐渐发展了起来,外出的村民也纷纷开始返乡创业。平滩村党支部书记黄良华“回来前我们也是在省外的各个超市去做过调查的,觉得可行,才决定回来大干一场。”黄良华回忆:“一开始的三年生长期是真的苦啊,又不挂果,家家都是事事亲力亲为,那时候年轻,没技术,但有的是力气啊。后来技术进步了,规模上来了,市场起来了,亩产超过一万元,单价高时我们卖到了6元一斤,平滩的猕猴桃也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了如今的一万多亩,全村人都在种。”依托猕猴桃产业发展,漫山遍野的根藤创造出一片奇观,也带来了更多稀奇事。黄良华笑言:“当年出去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出去是一帮人,回来是两帮人,都带着媳妇儿,看着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外来的媳妇儿又带来了新媳妇儿。”这批返乡创业者,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产业的火热发展。因为产业规模大,村里人手不够,每年到授花粉的时节,村里都会前往临近乡镇雇佣“花粉娘娘”,头一天交定金抢人,第二天大巴车接送,待到采收季节,更是到处“请外援”。凭借着猕猴桃,平滩从因地制宜谋产业,到把政策用活,把土地唤醒,邀请专家问诊把脉开良方,村干部带头干,村民鼓足劲,“党建+产业”、“农业+旅游”推动着平滩的猕猴桃产业全面升级。传承:货卖八方迎远客,薪火相传述未来九月底到国庆期间,是平滩猕猴成熟的季节,小车、大巴川流不息,客商、游客、外来务工者人山人海。“那人多得,还有专门的交警来维持秩序,有一年一个浙江客户一次就带来了50多辆车,我们请了大量的外村人来帮忙,一辆加长车就需要几十名工人采摘才供得上,不请人不行啊。”黄良华介绍,作为修文猕猴桃的核心产区,平滩名声在外,村里有专业的营销企业10余家,从事猕猴桃销售十余年,打通了黑龙江、大连、浙江、北京等国内销售市场,为村里的果农提供了有力保障。修文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亮表示:“大宗产品是我们的销售核心,近几年我们也在走小而精的路线,和京东合作建直播间,培训当地网红,推进数字化建设,达到全程可追溯,同时推动电商销售,打通生产端、销售端和消费端,产、供、销统一联动,带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猕猴桃加工流通渠道,推动平滩猕猴桃产业‘出圈’。”“李八亩”父子随着平滩猕猴桃的特色产业步伐加快,产品提质增效也变得尤为关键。在平滩,“李八亩”的名声享誉省外,作为年第一批种植的元老,李兴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深耕八亩地做精做强。“当年不懂技术,我买书来专研,后来请专家来教授,慢慢也就摸通了门道。”从一无所知到“土专家”,李兴祥每年都会受邀到省外授课,亲力亲为管护,让他的八亩地从产量到品质都比别人高不少,价格也高于平均收购价。他的儿子李雪林人称“小八亩”,村里人提起两父子的种植技术都会竖起大拇指,一家人靠着两个八亩地,每年收入都有几十万元,李学林笑言:“年我父亲种猕猴桃的时候我1岁,那时候每天都跟着他在园子里跑,跑着跑着,树长大了,我也长大了。后来我也回来种起了猕猴桃,我的孩子也开始在猕猴桃地里学走路了。”在平滩,这样的传承几乎是家家户户,老支书带新支书、元老带新手、子承父业,就如黄亚欣所言,修文的猕猴桃产业,是从一株树开始的,不断传承,不断生根发芽,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当问及李雪林将来是否希望儿子也继承猕猴桃产业,他微笑着抬头看这山,说道:“未来,谁说得清呢!如果他喜欢的话……”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圣编辑邓钺洁二审金忠秀三审刘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