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古军事要塞记者探访修文老硝洞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独路通往,地势险要,哨卡林立,这是一座古代神秘的兵工厂。

洞上有洞,洞内有水,易守难攻,这是先民躲避战乱的庇护所。

近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来到贵阳市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大屯村境内,在六广河修文岸一个叫赤壁峡的河岸峭壁上,探访了这处隐蔽而神秘的古代兵工厂。

山脊上的一个哨卡。

一条独路三哨卡

赤壁峡是六广河大屯河段中的一个峡谷,两岸绝壁耸峙,中间是比上游较窄一点的峡谷河道。

窄口处叫转龙潭,传说是古代水西安氏土司族人,经过秘道途经大屯视察军情时,在此打鱼、垂钓、休闲的好地方。

如今,转龙潭仍然是六广河大屯境内风光十分优美的河段。

就在赤壁峡修文岸,高约米的绝壁半山腰处,有两个上下紧邻的溶洞,当地人称之为熬硝洞或老硝洞,是古代的一座神秘兵工厂。

当地人还称之为躲兵洞,是因当地先民曾经常在这里躲避战乱而重获新生的避难所。

站在赤壁峡谷底的转龙潭上仰望绝壁,只见绝壁高耸在眼前,看不出半山腰处有熬硝洞行迹。只是在绝壁的靠右侧,有一道如人鼻梁形状的山脊。

山脊上的残墙。

绝壁的下半部分全是树林杂草,为了便于行走,当地村民此前已经用砍刀在荆棘丛中砍出一条通道。

在向导的带领下,从赤壁峡谷底开始往半山腰方向爬行,上行约百余米处即来到了那道如人鼻梁的山脊处,发现山脊上还遗存有几处围墙残垣断壁,旁边还有一个小型溶洞,人可以弯腰进入,洞内可容几个人半蹲身,这是以前的一个哨卡。

据向导介绍,老硝洞前是深深河谷,后是陡峭绝壁,要进出硝洞,这道山脊是必经之路。因此,古代人在山脊上从上到下布设了三道卡和一个土炮台。如今,山脊上还留下一卡、二卡、三卡这些小地名。

“哨卡旁还曾经有个土炮台,炮筒是用整根原木挖空而成,火药、炮弹就是在熬硝洞内自产的硝、木炭等原料制作而成。只要有来犯之敌,山脊哨卡上的哨兵远远就会发现,并提前通知防御人员做好作战准备。”向导说道。

熬硝洞门口的挡墙工事。

硝洞就是兵工厂

在丛林里行走了约米,来到绝壁半山腰,突然一道人工砌筑的石墙挡在眼前,这就是熬硝洞洞口。

这道石墙实际上就是一道防御工事,长约五六十米,现存墙体最高度约十余米,厚约一米左右。中段开有一道门,这就是熬硝洞的唯一进出口。

当地人说,熬硝洞这道石墙防御工事,以前比现在还高,是因为被放牛娃将顶部推倒到河里了,才成了如今的样子。

攀到上洞去的脚窝路。

站在石门口一看,前面是上百米深的峡谷,后面是高不见顶的绝壁。向导说,现在在洞门口能看到峡谷河道里的水面,这是数十年前修建乌江电站后水位上升了才能看见,没有修建水库前,谷底不知道有多深。

走进石门,便来到了熬硝洞的下洞,洞内前沿是一道平台,面积约上百平方米,平地尽头有一个暗洞,洞内会出水。

以前的人在洞内熬硝、制火药、生活都在这里取水,躲战乱的人们也在这里取水生活。

平台后面是一段缓坡,缓坡后面就是绝壁。绝壁的一侧有一段嶙峋的小道,说它是小道,其实就是用錾子在崖壁上凿出来的一个接一个的脚窝组成的。

经过岩壁上的这串脚窝艰难地往上爬行,就会攀援到上洞去。

熬硝生活取水处。

由于上行脚窝路陡峭艰险,现在没有人敢冒险往上爬。

据村内年纪较大的村民介绍,从下洞沿着脚窝路向上攀援,爬行数十米后即可到达上洞。

上洞是一个宽大而深的有底溶洞,洞深约余米,面积数百平方米,能同时容纳上百人在洞内生活。

由于上洞洞壁盛产硝泥,因此古代人就在洞内取下硝泥,然后带到下洞取水熬硝,然后再用木炭等原料制作成火药、土炮弹,防御外来敌人侵袭。

凭借天险躲战乱

神奇大屯,地形独特,犹如晋朝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加之山势险峻,地处要津,战略地位突出,自古兵家必争。

由于熬硝洞上洞洞内宽敞,道路崎岖,上下艰难,易守难攻,因此也被当地先民利用作躲避战乱的理想场所,并称它为躲兵洞。

《据大石乡志》记载,熬硝洞地处悬崖之下六广河边,只有一条路可通,背靠悬崖,面临大江,十分险要,并在离洞不远处砌有石墙,设有多道关卡。该洞分上下二洞,上洞宽且深,当地人曾在洞中挖硝泥熬硝,下洞就是熬硝的场所,熬出的硝就在洞内制成火药运到附近县域出售,相当于一个古代兵工厂。

据史料记载,大屯曾在明初就屯过兵,如今在村南约3公里处,一个叫二道水的地方,还有营盘古堡遗存。营盘依山而建,内有屋基、石坑、古坟等遗迹,多年前还发现石缸、石磨等生活用具。

据《纪事本末》《大定志·乌撒本末》等史籍记载,大屯至六广一带,明代时就多次发生过大战。这场大战,发生在明天启二年(公元年)至明崇祯元年(公元年)年间,土司安邦彦与明军在六广河沿岸多次恶战。

有史料记载:“天启三年(公元年)正月……官军大败,争渡六广河。刘超逃走,明军有36名将官被杀,安邦彦在六广河两岸得胜。后来,增兵守鸭池河、六广河,屯守要害,与明军对峙。”

由此可见,当年六广河一带两岸,都是明军官兵与水西土司安邦彦交战之古战场。

据当地老人介绍,从熬硝洞处曾有一条用石板铺成的石阶古道,石阶路从河边直至大屯后山的山垭口“手扒岩”处通往外界,熬硝洞里生产出来的火药等作战物资,就是经过这条古驿道运输到外界。

在后山“手扒岩”五老峰下,悬崖间还有两个相邻的溶洞,离地面约有百余米高,一个叫三方洞,一个叫四方洞。传说两洞是相通的,当地先民也在这两个洞内躲避过战乱,多年前洞边仍遗存有绳索、木桩等用于绳降入洞的工具。如今,没有专业的探洞设备,无法进洞探密。

据研究地方历史多年的修文县史志办主任、方志专家胡光胤介绍,从多种古籍记载、当地各种遗迹以及多种传说表明,大屯是明代屯兵之地无疑。熬硝洞作为古代兵工厂,熬硝洞、三方洞、四方洞作为当地先民躲避战乱的躲兵洞,也是真实存在的。

延伸阅读:

护寨英雄谱传奇

说起熬硝洞,大屯当地的李氏族人曾有一位先祖,因在洞内外顽强御敌保卫大屯寨民而死,谱写了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

据当地李氏族人李昌勇、陈氏族人陈国邦等人介绍,约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当时的李氏族人中有一位名为李应洪的先祖,年轻力壮,武功高强,身形矫健,健步如飞,被大家称为“铁脚板”、护寨英雄。

咸同年间,时局混乱,战乱、匪患不断,为躲避战乱,大屯人常常逃到熬硝洞内躲避。妇女、老人、小孩、粮食、贵重物资等,就送到熬硝洞上洞安全隐藏起来,而青壮男子则到下洞的石门边守护,或者到数百米外的山脊哨卡去放哨。

如何把贵重物品从下洞经过脚窝路搬运到上洞去?这个蛮力活就落到了李应洪身上。据村内老人介绍,当时一户人家有一个长达两米的柜子,李应洪将柜子绑在背上,利用双手扒住岩石,双脚一步一步地挪动着,背着柜子侧身攀上悬崖,硬是将这个大柜子背上了二洞。

另外,还有一家人为老人准备后事的一口上好棺材,李应洪同样将其绑在背上运到上洞藏起来。这些贵重而笨重的物资,直到一九四九年后,当地人才用绳子将其从上洞放下来,才得以利用。如今,那个大柜子还在一户人家保存完好。

守洞防御,把守在洞门边的人就是李应洪,每个晚上都是他在这里值夜班。有一天夜里,他在洞边睡着了,忽然感觉到有什么动物正在他身上嗅来嗅去,朦胧中,他感觉到是一只老虎在嗅他,他立即警醒,挥起大拳朝老虎头上就是一拳,猝不及防的老虎被李应洪一拳打翻落到洞门前的峡谷之中去,只听见老虎翻身坠入峡谷时发出的阵阵惨叫声,在山谷中回荡着。

有一次,有一群土匪进犯大屯的邻村,眼看就要攻入大屯来了,李应洪提起砍刀就朝村外跑,来到战场立即和土匪展开激战,只身一人战死了不少土匪,最终土匪被打退,仓皇逃跑。

土匪为了报复李应洪,聚众直接进犯大屯村,驻守村外的哨兵获悉情报后回村报告给李应洪,正在睡觉的他从枕头下提起一个木盒子就往外跑去迎敌。来到战场,当他愤怒地揭开木盒子准备取刀杀敌时,谁知取出来的却不是砍刀,而是一把等子。

原来,熟睡中的李应洪情急之下从枕下取刀时,因砍刀和等子都是用木盒子装起来的,情急中却取到了用于称量中药或鸦片的衡器等子。没有了杀敌武器,李应洪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欲利用其自身健步如飞的“铁脚板”功夫,迅速逃离不利境地,以待取刀再战。

不料,在奔跑过程中,李应洪的草鞋鼻子被踢断,还把他绊倒在地。后面追上来的匪众,用一面旗子盖住李应洪身体,随即众匪将其乱刀刺死。众匪成功复仇后,率部撤离大屯,李应洪用自己一个人宝贵的生命,避免了寨人与土匪的直接冲突,保护了一寨人的性命。

此后,寨民将李应洪安葬于躲兵洞旁如鼻梁一样的那道山脊上,每年的清明节,当地李氏族人都要到李应洪的坟头焚香化纸,纪念他以生命为大屯人立下的不朽功劳。李应洪虽然故去了这么多年,可如今护寨英雄李应洪的悲壮传奇故事仍在当地流传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贾华

编辑王浩

编审赵宏斌廖波

校检朱云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