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多业并举敲开致富门

贵阳网讯修文县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是贵阳市脱贫攻坚难度较大的县(市、区)之一。为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场脱贫攻坚总攻战在修文县全面展开。      

游客在折溪村客栈的厨房里烹饪

据修文县委副书记陈祖发介绍,修文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秋决战”等,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不断夯实园区基础、持续改善农村环境,狠抓脱贫攻坚。经过不懈努力,年,全县贫困人口如期实现清零。

修文县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拣货

修文农业从单一的弱、小状态,发展为山上果园、山下菜园、园中畜场、种养并举、长短结合、生态循环、农旅一体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脱贫的“硬拳头”越攥越紧,敲开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大门,形成了科学、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谷堡镇折溪村。

稻香碧水飞白鹭,美丽乡村展画卷。7月21日至22日,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第五站走进修文,于村寨之间、田坝之上,访村民、看产业,记录变迁历程。

一条路打开脱贫致富门

曾经,作为贵阳市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路难行、水不通、全村找不到一块10亩以上平整土地的六广镇龙窝村,发展到底有多难?      

龙窝村村民彭忠付在饲养黑山羊。

想要出村,就得绕道小箐镇或六广镇,弯弯曲曲的狭窄山路连错车的地方都没有,没人愿意进来;耕地面积少,传统的种植模式生产结构单一,靠天吃饭;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工程性缺水严重……彼时,龙窝村贫困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一去就是20多年。

为一条出山的路,龙窝人祖祖辈辈不知道等了多少年。

年,在龙窝村党支部书记熊玉菊和村干部的积极争取下,经过扶贫指挥部和帮扶单位多方协调,穿村而过的贵毕路,终于为龙窝村“开了口”。“对龙窝来说,这是件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熊玉菊说。

在此基础上,龙窝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将村里的交通主道扩宽到5.5米,串寨路、串组路、机耕道扩宽到4.5米,满足群众正常出行和农业产业配套需求。年以来,龙窝村前后硬化30多公里通组路、机耕道等。

和修路同步进行的,还有水利设施建设。年以来,龙窝村修建了覆盖全村的76口小水池和一个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基本解决了农田灌溉和村民的用水需求。

出村路拉近了龙窝村与外界的距离,成为一条引导龙窝村脱贫致富的路。

路和水的问题解决了,年,龙窝村又积极发展产业,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模式,围绕盘活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建设亩猕猴桃园区,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入股农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在基地务工,从第四年开始,村民每亩土地每年可以分红元以上。

为培育壮大龙窝村的扶贫产业,村干部积极申请扶贫项目,村里成立合作社7家、公司4家,发展猕猴桃种植、黑山羊养殖场、生猪养殖场、香菇大棚等项目,采取“”模式,即百分之二十分红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百分之三十分红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百分之五十分红用于产业后续发展,实施村集体产业项目,让村民就近务工、在家门口挣钱。

年,龙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元,年,达到了元以上,有的贫困户还达到上万元。年9月底,龙窝村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全部脱贫。

外出务工20多年的村民彭忠付今年4月回村发展黑山羊养殖。他说:“原来就有创业的想法,尤其是回来看到村里的变化,了解到政策,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了。我们决定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养殖黑山羊,如果收益好的话,算下来一年可收入近10万元。”

从过去的脏、穷、乱、差,到现在的水泥路越来越长、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村民收入逐年增加。如今的龙窝村,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张网铺就山珍出山路

电商平台进入农村市场,改变了农村的产销方式,成为助推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电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修文县花了不到五年时间。仅年至年,修文县通过淘宝、京东、苏宁、携程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销售的电商企业及个人店铺就有0余家,年完成网络零售额2.亿元,同比增长35.94%。

“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在贵州的脱贫攻坚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商扶贫,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引擎。”修文县商务局副局长冯鲁说,电商扶贫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交通、电力、物流和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此,修文县制定了《县乡村三级物流解决方案》,建成多平方米的县级仓储物流中心1个,打通全县物流网络,整合物流快递资源,规划6条物流线路,形成了统一场地、统一分拣、统一配送的模式,实现包裹快件24小时到村、48小时到户,解决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通了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的大通道。

为带动群众发展电商,修文县对返乡青年、大学毕业生、农村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等人群进行电商知识技能培训。目前,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2余人次,帮助不少人开设了淘宝店铺,并成为活跃店主。

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部手机,打通了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出山路”,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农具”。

7月22日一早,在修文县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中心,数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拣货,每天几万件装着修文农特产品的包裹在这里发往大江南北。

毕业几年的大学生李秋生经营着一家网店,卖的都是从修文县贫困户家中收购的农特产品——折耳根、猕猴桃、辣椒面等,今年3月至4月,平均每天销售近斤折耳根,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目前,修文县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店营销的活跃店铺达余家,还有20余家深加工及生产企业入驻贵州农产品交易平台,帮助47户贫困户增收,其中近10户贫困户开设网店并运营,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创业0余人。

一方水土造就富美乡村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谷堡镇折溪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盛夏清晨,采访组来到位于修文县城西北部的折溪村,只见梨花湖水碧波微漾、梨树上果实累累、民宿客栈人来人往……富美乡村的好戏正在这里上演。

“现在正在村里避暑的游客有多人。”折溪村党支部书记惠玉华一边介绍,一边带着采访组来到了梨花湖畔的一家客栈。

两栋三层楼房前,一个篮球场大小的院子停着几辆外地牌照汽车,客栈老板正在和住店游客聊天。

因为侄女的一句“要避暑,来贵州折溪村”,重庆游客王建平一到暑期就迫不及待地进了村。“这里舒服得很,环境安逸、住得安逸、吃得安逸,来了不到二十天,我都感觉胖了。”王建平说,很喜欢折溪村,已经提前预订了明年的房间。

客栈老板周云说,如果不是受疫情和天气影响,客栈早就住满了。“现在,能住40多人的客栈只住了20多人,过一段时间,生意会更火爆。”

折溪村像周云一样开客栈的有20多家,按照往年的行情,村里每年会有来自重庆、成都、上海等地的游客近人来避暑。年,折溪村旅游业收入达多万元。

“以前的折溪村可不是这样。”惠玉华说,产业结构调整之前,村里大多数人家以种植苞谷、水稻、油菜、洋芋等为主,靠天吃饭。

谷堡镇的森林覆盖率达63.5%,全县最高,折溪村更是青山环绕、绿水相伴。坐拥如此丰厚的“资产”却生活窘迫,折溪村部分村民心有不甘,从年开始改变,放弃传统农作物,改种金秋梨。

实践证明,金秋梨带给村民的经济收益远高于玉米、水稻,村民的收入开始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觉醒”。

5年,折溪村开始种植猕猴桃、脆红李、蔬菜等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开农家乐和客栈。到年,全村已发展猕猴桃余亩、金秋梨余亩、脆红李余亩、蜂糖李余亩、蔬菜余亩,人均年收入近2.5万元。现在,折溪村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以上,成为全省闻名的乡村避暑旅游胜地。

周云算了一笔账,依托村里良好的生态,她开客栈加上种果树的收益,每年至少有30万元收入。“刚刚又有5个游客打电话来订房,7月25日入住。”随着来客栈避暑游客的增多,周云对今年的生意充满信心。

“绿水青山给折溪村带来了金山银山。以往,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去年受雹灾影响,果树受灾严重,人均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惠玉华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果树挂果多、长势好,肯定会有个好收成。

一个产业福泽四方百姓

去年,修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森林覆盖率达55%,自然生态资源和地方特色优势成为修文旅游市场的底色。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也给四方百姓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收益。

桃源河景区位于六屯镇内,素有“人间仙境”“黔中福地”的美誉,奇峰、峭壁、飞瀑令人目不暇接,成为无数游客的“打卡地”。

“我们景区每年的人流量达30万人次,可辐射带动周边独山村、桃源村、大木村等地的村民增收。”负责运营桃源河景区的贵阳旅文旅游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孔旭兵说。

独山村村民郭秀就尝到了不少甜头。“每年6月到9月是桃源河景区的旅游旺季,很多人来这里漂流、玩水,泳衣、泳裤、水枪、防晒服等装备肯定少不了,卖这些,生意肯定不错。”郭秀说,但是这一想法其他村民早就付诸实践了。

郭秀有着多年在外务工的经验,经营头脑强。充分了解市场后,她发现,没人做批发。于是,她决定回村开个批发店,丈夫也同意她的想法。

年,郭秀与丈夫返乡,在村里开了景区附近唯一一家专做水上游乐装备、防晒服等商品批发的店铺。

果不其然,批发店生意十分红火。“很多摆摊的村民和商铺老板都来我这里进货,每年来进货的散户和店主有多家。”郭秀说,从开店到去年,销售收入平均每年达多万元。

与郭秀同村的葛健也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受益者,从景区接待游客时就开始摆摊卖泳衣、泳裤等商品,后来又卖吃的,现在已经开了两个农家乐。“一个旅游旺季的收入在30万元左右,忙不过来的时候还要请10个人帮忙。”葛健说。

旅游业兴旺发达,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桃源村的黎安琴之前也在外务工,但她一直想离家近一点,方便照顾小孩。年,她看见景区酒店招工,就选择回家乡发展。因为有过工作经验,干事勤劳,黎安琴现已成为景区酒店物资部的负责人。“收入比原来还高,又是在家门口,特别合适。”

桃源河景区对周边村民的辐射带动作用,只是修文县多个旅游景区旅游兴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修文县按照“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民生,抓旅游就是抓扶贫”的思路,紧紧围绕“旅游活县”的战略定位,不断探索创新旅游产品业态,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年,全县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73亿元。

-记者手记

感悟全面小康路上的欣喜变化

龙窝村村民彭忠付离开家乡奋斗20余年后,最近回到故土,养起80多头山羊,奔忙在致富路上。

折溪村从以种植苞谷、洋芋等为主的传统农业村,经过20余年发展,成为全省闻名的乡村避暑旅游胜地。

在桃源河景区销售水上游乐装备的店铺、摊点,80%是返乡村民开的。

……

在修文县为期两天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修文在决胜全面小康路上发生的许多变化——

变化源于条件改善。“现在回家发展各方面情况都比较熟悉,机会比较多。”这是彭忠付总结的返乡原因。经过多年发展,龙窝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彭忠付一样的村民返乡创业。

变化源于内生动力的激发。囿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折溪村部分接受较多外界信息的村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组织村民放弃种植玉米、水稻,改种金秋梨、猕猴桃、脆红李、蔬菜等经济作物。20多年里,有过冲突、矛盾,但都被不甘落后的精神战胜。这精神,引导着折溪村一步步走到今天,也将引导其走得更远。

变化源于发展红利。“有劳动能力的就近务工,有商业头脑的家门口做生意。”桃源河景区的发展壮大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实惠,独山村村民葛健和郭秀、桃源村村民黎安琴等都是尝到甜头的人。从以往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挣钱,到现在回家享受发展红利,这变化的背后是当地旅游业兴旺带来的就业机会、经商机会。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不仅能让故乡“回得去”、村民“留下来”,更能让生活变得“美起来”。

修文的变化不简单,记者见证并感悟这种变化,更期待在未来,能有更多更美的变化。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魏宏陈文新廖黎明庭静毛健聿/文王京/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