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23.html
“刘妈,快看群消息!”
已是晚上了,“刘妈”的手机不时震动。此时铃声作响。电话那头,传来急切的声音。
“刘妈,快看群消息!只有你发话,大家才服气。”
这样的场景,“刘妈”已经习惯,她,是基层支部书记,更是贵阳市修文县龙场街道龙潭社区人的“妈”。
“刘妈”的全名叫做刘开仙,她这个“妈”当得可真不容易:白天在社区业务繁忙,晚上在社区加班巡逻,电话24小时畅通无阻,社区居民找她随叫随到。
为了当好这个“妈”,她可有三个秘密“锦囊”。
锦囊一:超市认分却不认钱
龙场,年前属九驿之首,阳明先生又在此悟道,当属人杰地灵之地。正是这里,十个乡镇(街道)搬迁户迁居到龙场街道的移民搬迁安置点——龙潭社区。
为社区居民义务写春联活动
“我们这里住了户人。”这个数字早已经印刻在刘开仙的心里,每一户每一人生活如何、工作如何,她都牢牢记着。
年以来,修文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残疾人人,少数民族41户人。
这个修文县唯一的搬迁安置点,逐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成了摆在刘开仙面前的重任:如何“快融入”?如何“能致富”?
从农村生活融入到城市生活,看似小事,却是大事。
随地吐痰、乱扔烟头已成习惯,无所事事、赌博打牌陋习不改。外观是现代化城市小区,楼栋内却脏乱不堪。农民变居民,身份变了,却改不了不良习惯。
龙潭社区外貌
“一开始搬过来,大家的素质真的不高。”想要让大家改变自己的习惯,刘开仙深知,只能靠“疏”而非靠“堵”。翻阅资料、参观考察,刘开仙找到了第一个“锦囊”:在社区里开一个“积分超市”。
走进建好的“积分超市”,只见里面商品一应俱全,与普通超市并无两样。但仔细一看,每个商品标签上只有“分数”而无“钱数”,一分分累计的是居民们习惯的转变。
拾金不昧有奖励、参与社区卫生清洁有奖励、获得学业奖励有加分……但是,有奖也有罚。比如楼道乱、脏、差,没有打扫楼道的住户要扣分,还会连带着整栋楼的住户一起扣分。
在龙潭社区,1积分兑换1元钱物品。小小的“积分超市”里,孩子们为了兑换心爱的文具而争取学业奖励,妇女们为了兑换纸米油盐而热心打扫,每个人习惯改变一点,就带动了一家人的改变,这个“超市”里兑换的每一件物品都充斥着温情。
开展社区青少年益智活动
锦囊二:楼上安居楼下就业
伴随着习惯一点点改变,还有一种改变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
无所事事的人少了,干活赚钱的人多了。
胡学友就是移民搬迁户中的一个。用他的话来说,搬上来有一份工作,生活也有了盼头。有同样感受的还有陈昌芬,她从没想到过,自己有一日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方便照顾孩子。
“楼上安居楼下就业”就是刘开仙的第二个“锦囊”:把扶贫车间设在居民楼下。
居民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考虑到移民搬迁户的就业需求,刘开仙一方面在修文县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的帮助下引进扶贫车间,免收租金吸引企业,另一方面在修文县人社局的配合下对社区居民开展公益性的厨师技能、缝纫技能培训,安排他们就近就业。
在刘开仙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提供公益性岗位解决了59人就业,而分门别类的5个扶贫车间提供了个就业岗位。
“嗒嗒嗒嗒嗒……”随着缝纫机的针游走在布料上,一套套精美的床上用品便制作完毕。走进社区内的高博家纺店,八九台缝纫机顺墙铺开,在女店主张艳的带领下,每一个女工都在认真地忙着自己手上的活。
“勤快点的工人一个月能赚个两三千元。”张艳的货品主要外销,店铺不大但订单不少,工资计件支付,社区住户干得多便赚得多。“我们的店前两年减免房租,既是优惠我们,也给居民提供了岗位。”
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
此外,针对社区内老弱病残居民的就业需求,代工白酒手提袋、八宝粥易拉罐盒盖的多个扶贫车间,让年纪偏大或身有残疾的搬迁居民也能有钱赚。
“现在门槛下有10块钱的活路我都要做,总比一天闲着强。”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扶贫车间内热火朝天,热起来的是好日子,火起来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刘妈”值守疫情防控卡点
锦囊三:教育照亮孩子未来
住的环境好了,工作得到解决,新的难题又摆在了刘开仙的面前。
搬迁户们对待孩子的教育,还与过去一般“散养”,特别是在寒暑假时期,不懂事的孩子们三五成群游泳捞鱼,不安全的事件随时可能爆发。
“孩子不懂事,大人总得懂事啊,万一孩子们游泳溺水、打架斗殴,出事就是大事了。而且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还是没有摆脱那些旧习。”身为母亲的刘开仙,对孩子的事情格外上心。她知道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用教育照亮孩子未来,便是刘开仙的第三个“锦囊”。
她四处“化缘”,开辟儿童活动中心,寻求教育资源,得到了不少帮助:
修文县妇联针对龙潭社区搬迁儿童业余爱好单一的情况,开设了“爱心周六课堂”,联系专业的志愿者老师开设舞蹈、音乐、绘画、书法等免费教学活动。
为社区学生添置学习用品
修文团县委针对社区内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难等情况,组织人员专门为孩子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
修文县更是通过对“农家书屋”提升改造,在社区建成了集讲座、演播、阅读、学习、会议等为一体的乡村幸福书院与文化陈列室。
古时,阳明先生兴学讲道;如今,莘莘学子书院教习。文化的气息,流传百年,经久不衰。
一个个家庭,汇成小小的社区;小小的社区,正在服务每一个家庭。如今,安置点除了儿童活动中心、乡村幸福书院,还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大厅、新时代市民(农民)讲习所、平价惠民超市、警务室(监控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卫生室、日间照料中心、党员活动室、职工之家、妇女之家、乡愁馆等,特别是新建的两个活动广场,成了社区居民们唱山歌跳广场舞的好去处。
年新春前夕,“刘妈”收到了一封来信,这份新年“礼物”出自她个“儿女”中的一个——21岁的女孩张志高。
感谢信
“我是年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在80平方米的新家写下这封满怀感激的书信……”
年,张志高同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妹妹,从修文县谷堡镇索桥村搬到如今的龙潭社区。父亲早逝、母亲离家,孤苦的姐妹二人,在爷爷奶奶的拉扯下逐渐长大。
“小时候我睡在一间只有一个过道,只能放一个单人床,没有窗户的小黑屋里,经常担惊受怕。但是现在好了,新家干净整洁,爷爷奶奶都很高兴。”张志高在信中写到。
如今,张志高读了大学,妹妹大专毕业后也有了工作,奶奶年纪大了,但还能在扶贫车间里做些轻活,多点收入。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他们安居,更让他们安心。
看着这封信,想着过往种种,坚强的刘开仙眼里也忍不住转着泪花。白天上班,晚上巡逻,随时调解处理社区大事小事。刘开仙知道自己不是个超人,年纪越大越受不住劳累。但是,真让她闲下来她就心慌,因为这心里,总是牵挂着户人。
这一刻,所有委屈都化为乌有,她看到的是三年来社区居民一点点的变化,看到的是搬迁户们的幸福笑脸。
在年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刘开仙荣获了“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这个称号是属于操持“社区之家”的“刘妈”,更属于千千万万坚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基层工作者。
加强学习
“刘妈”的“三个锦囊”,还在龙潭社区发挥着作用。无数个“刘妈”,无数个“锦囊”,让贵州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累计实施搬迁万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在搬迁后迅速把工作重心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移,真正增加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提升了幸福感,增强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