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龙场街道龙潭社区小车间带动大扶贫

空山新雨后,秀美修文天蓝山清水绿,云雾之中镶嵌着一幅幅壮美的人间盛景。

8月11日,记者走近修文县龙场街道龙潭社区,入目即是一栋栋清晰整齐地排列着的小洋房,这里是修文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其中一户小洋房下的扶贫车间里,一群搬迁群众熟练地做着手工活,加工易拉罐盒盖。

“以前住在山里,种地靠天,就算年成好,也只能勉强过活。现在搬到安置点,孩子上学方便,医院也近,住在楼上,工作在楼下,每个月手工活就得多元,加上做保洁得元,月收入接近元。”来自久长街道永杨村的盛德敏已在这里做工一年多,和曾经“靠老公一个人四处打零工,有一天没一天”相比,她家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成功脱贫。

和盛德敏家一样,由于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保护等各方面因素,从大山搬进城的修文县群众有户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困境,从年开始,这些群众开始陆续搬迁进安置点,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绝大部分搬迁群众世居农村,对于城里生活感到既新鲜又陌生。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对搬迁的喜悦之情逐渐淡化,对长远发展的愁绪却越来越浓。

“在农村做庄稼好歹有口饭吃,在城里什么也做不了。”谈起两年前初入安置点遇到的困境,盛德敏记忆犹新。那时,年纪轻、有文化的搬迁居民都很快找到工作,剩下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众,由于没有企业要,只能靠微薄的低保金勉强维持生活。

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强化搬迁成效,是保障搬迁群众利益的必由之路。龙潭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开仙得知搬迁群众就业难的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时半会却也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好在年初,刘开仙经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邻近的白云区沙文镇有一家公司需要代工大量的八宝粥易拉罐盒盖,特别适合安置群众,于是她立即联系该公司,提出在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的想法。一听说是助力脱贫攻坚,该公司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修文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首个扶贫车间就此诞生,给群众带来50个就业岗位,很多搬迁群众特别是大龄妇女都能在这里工作,满足她们照顾家庭和就业的双重需求。加工易拉罐盒盖的手工活简单易学会,就业门槛不高、工资相对稳定,妇女和稍有劳动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参与。一天8小时可以加工10余袋,每袋加工费5元,每天至少收入50元,每个月则是多元。

“邻近很多妇女为了照顾老人孩子,只能靠丈夫一个人出门打工,大部分都没有收入。”盛德敏说,“现在好了,家门口挣钱,政府把啥都帮我们想到了。”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由于龙潭社区在帮助搬迁群众就业上的不懈努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开工的消息不胫而走,为安置点吸引来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8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