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何其精彩”的展品多选自贵州省政府和省文化厅为苗族服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年4月20日至5月8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贵州苗族服饰展览》,后来这些展品又去过奥地利、西班牙、美国、香港、台湾等地展出。
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览的开幕式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美国展览的开幕式
收藏者从数千件藏品中选取一百余件染、织、绣手工艺品在贵阳孔学堂举办了。“一针一线,何其精彩——刘雍收藏贵州民族民间染织绣展览。”
“一针一线,何其精彩”展览开幕式
“5月21日至6月21日省人大副主任何力、原副省长谢庆生、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及众多文化界人士、艺术院校师生和观众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策展人原国家博物馆付馆长陈履生与收藏者刘雍在现场进行了学术对话。
5月29日省长李炳军、副省长蔡朝林邀请参加数博会的部分企业家一起参观了展览。其间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玉广等领导也参观了展览。”
收藏者刘雍向李炳军省长一行介绍展览。
第一部分:针针线线写成的史诗
苗族服饰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有图无字的史书,记录了贵州苗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像族徽一样保持了苗族及各个支系的自我身份认同,可以说是“彩线绣成的史诗、穿在身上的图腾”,彰显了贵州少数民族妇女的自由精神和艺术才能,同时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成就,在世界原生态艺术的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为博物馆、研究机构和收藏家所重视,譬如在巴黎的“世界原始艺术博物馆”内,苗族服饰与非洲木雕、南美陶器、东南亚石雕比肩展出,证实了它在世界原生态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这幅贵州贞丰岩画距今已有一万年左右,画面上有头戴羽冠人物图像。他头戴雉羽,手持类似笙类乐曲器物,头上装饰着大量的鸟羽。如今在贵州的传统节日上仍然可以看见与此装扮极为相似的苗族男女,使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大约存在于年前氏族社会。艺术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双鸟太阳纹”象牙雕刻匕首,在贵州省苗族刺绣上也可以看到与之惊人相似的图案。
传说距今约余年前,炎帝和黄帝结盟与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联盟大战于涿鹿之野。
这幅苗族刺绣衣袖上描绘了蚩尤与炎黄大战的场景。蚩尤的形象与《史记》中相关的记载吻合,相传他:人面兽身,铜头铁额。在历史上苗族没有文字也没有历史画,但是,刺绣和服饰起到了相同的作用,被称之为“彩线绣成的史诗”。
相传苗族原将文字雕刻在木板之上,后来在迁徙途中船只沉没,木板被水冲走,因此失去了文字。还有一种说法苗族文字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时失传的。但是我们在苗族服饰上依然能找到许多类似文字的符号,这或许是苗人对于古文字的记忆。
史书记载,舜命禹以十二章纹绘衣绣裳作为君王冕服。贵州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由于远离权力的中心,所以并不一定按照封建规章行事。平民也可以使用帝王才能专用的图案。譬如,这件都柳江流域的苗族百鸟衣就绣有龙、鸟以及太阳纹样。
商周青铜器上的图案(左)苗族刺绣上的图案(右)
苗族先民九黎部落与炎黄部落同属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在文化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苗族仍保留了许多华夏远古文明的痕迹,商周青铜器和苗族染、织、绣纹样对比,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譬如西江苗绣双身龙纹和商周时期的饕餮纹、施洞苗绣上的盘龙纹、双身虎纹和商周青铜器上的相关纹样也十分相似。
古代生活在中国南方及中南半岛的百越民族有龙舟竞渡的习俗,现今在贵州苗族地区仍有盛大的“龙船节”。
这幅苗族刺绣衣袖表现的是《龙船节的传说》:苗族勇士保的儿子在水边嬉戏,被龙拖下了水。保得知后潜入水底,用火烧辣椒熏死了龙,为儿子报了仇。龙五月二十四漂到平寨,平寨人分吃了龙头,五月二十五漂到塘龙,人们分吃了颈部,五月二十六漂到廖洞,人们分吃了腹部,五月二十七漂到施洞,人们分吃了尾部。苗人依照龙的形象做成独木舟,在清水江上按龙漂流的顺序举行四天龙舟竞渡,以示纪念。
三国时代,吴主孙权的夫人赵氏。被认为是“绣绘之祖”。因为她把军事地图绣在丝绸之上献给孙权,以便指挥作战。但根据《西部苗族史诗》记载:苗族先民多年前从中原开始迁徙时,把曾经拥有的家园绣画在服装上以期追念!因此,苗族先民才是真正的“绣绘之祖”。
这是居住在贵阳郊区花溪支系苗族的贯首服,在衣背中间绣有一个象征政权的方形苗王印,下方是一个头戴有角头盔的王者头像,两旁还绣有城墙、建筑物、农作物、牛羊(蹄印)、水域(鱼)。
苗族服饰中不但记录了他们远古的英雄人物还记录了近代的英雄人物,譬如这一对衣袖上刺绣的是:清代贵州苗族起义中的主将张秀眉和女将务茂媳的英雄事迹。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是他们从此成为苗族心目中的英雄。
苗族服饰中还表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件衣袖上绣的是浪漫化的生活场景:右边有一对青年男女在伞下谈情说爱,左边的大象背上有一群人在玩纸牌游戏。
苗族信奉原始宗教,祖先崇拜是其主要的内容。月亮山区的苗族每十三年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祖仪式,向每一个在这段时间去世的老人献上一头水牛,使得灵魂在阴间有牛为其耕作。
这幅衣袖上绣的是两个祭师在用牛头祭祖的场面,下部是两只用于占卜的公鸡。
苗族认为每个宗族的灵魂聚居在同一只枫木鼓内,枫树是祖先的象征,是苗族的生命树,图为巫师敲击着枫木鼓用公鸡来进行祭祀。
这幅刺绣衣袖重现了以上的祭祀场景。巫师手拿鼓槌,将公鸡献祭给祖先。
節日往往還成為苗族女性切磋服飾技藝、交流紋樣的大好時機。技藝高超的女子會受到人們的羡慕和尊敬,新穎美觀的服飾圖案、樣式尤其為大家所矚目。每逢节日,苗族母亲要精心装扮自己的女儿。使之更加出众,在社交场上得到更多人的夸赞。也增添了择偶时的机遇。
節日里用刺绣和银饰装饰的苗族盛裝大放异彩,成为了苗族女子展示財富與智慧的最佳场所。
女孩一般从五六岁开始学习刺绣和制作服饰的全部技艺,包括植棉、纺纱、织布、养蚕、抽丝、染色、缝纫,历时数年,为自己制作一套华丽的婚嫁礼装。
第二部分:穿在身上的图腾
服飾是每一個苗族支系的標誌,起着族徽的作用。據說,在古代,苗裝本沒有多大差別,苗族進入貴州境內後,各個宗支分散到各地居住,相約每年聚會一次祭祀祖先。為了便于辨认各自的亲族,老人們議定,每個宗支製作一種式樣和图案不同的服裝以示區別,苗族的服飾从此就變得多姿多彩起來。
汉族古文献上對苗族的稱呼大部分是根據其服装式樣和色彩而定的:如紅苗、黑苗、白苗、花苗、青苗、白領苗、紫姜苗、長裙苗、短裙苗、歪梳苗、鴉雀苗等等。這樣的分類雖然不科學,有的還帶有歧視的含義,但是,它也說明了苗族的服飾是相當豐富和極具特色的。
根据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类苗族共有60多个支系,據不完全統計,苗族服飾样式大約在一百三十種以上。选择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进行介绍。
苗族湘西黔东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红苗,在贵州境内分布在松桃、铜仁、江口、印江、石阡、德江、沿河、玉屏等县的一些乡镇。
苗族施洞支系史古籍上称为“九鼓苗”,分布在清水江上游的台江县施洞、老屯、良田、平兆、四新、五河、宝贵、坝场及与之相邻的施秉县马号、六合、双井和黄平县山凯以及镇远县部分乡镇。
丰富的银饰和色彩富丽、做工精细、以神话史诗《苗族古歌》为题材的刺绣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西江亚支系属于苗族巴拉河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黑苗”的一部分,分布在雷山县西江等乡镇。
巨大的银角、三段式带裙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辫绣和皱绣是这种服饰最常用的技艺。
台拱亚支系与西江亚支系有许多相似之处,服饰大同而小异,同属巴拉和支系。分布在台江县台拱镇、凯里市及剑河县部分村寨。
图案以苗族神话中的各种动物为主,还有建筑、人物、植物、文字等纹样。
革一旁海式女装及刺绣图案。苗族革一旁海支系主要分布在台江县革一、台盘,凯里市凯棠、翁项、地午、旁海等乡镇。堆绫绣、打籽绣和富丽的背带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革一旁海式刺绣背儿带。图案以苗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动物、植物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艺术风格多种多样。与施洞式苗族刺绣在题材和风格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明显的、独特的地域特色。
苗族黄平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紫姜苗,分布在黄平县各乡镇和凯里市、福泉市、麻江县的部分村寨。
带金属光泽紫色调的服装、精致的锁绣图案和小花帽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苗族大塘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短裙苗,分布于雷山县、丹寨县部分乡镇。
超短裙和长飘带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传说苗族沿清水江到达雷山一带以后,大塘支系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区,为了便于爬山,因此百褶裙做得特别的短。
苗族高丘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黑山苗,该支系分布于剑河县高坡地区。
锡绣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苗族柳川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清江苗,分布在剑河县部分乡镇的村寨。
代表田地的方块刺绣装饰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苗族舟溪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黑脚苗,分布在凯里市麻江县、丹寨县、雷山县部分乡镇的村寨。
布条编织围腰和织锦背儿带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苗族丹都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白领苗”,与之杂居的水族的蜡染和刺绣的样式也完全一样。
分布在贵州丹寨县、三都县及都匀市部分乡镇。蜡染、涡旋纹、山字形银头饰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七十二苗全图》楼居黑苗刘雍收藏。月亮山诸支系苗族在古籍上被称为楼居黑苗。
分布在榕江县、三都县、从江县、雷山县、丹寨县、荔波县、黎平县部分乡镇的村寨。
百鸟衣和羽毛装饰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苗族岜沙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黑生苗。分布在从江县岜沙、同乐及相邻乡镇的部分村寨。
男子独特的发型和锯齿纹的刺绣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苗族花溪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花苗。
分布在贵阳市的花溪区、清镇县和贵安新区的平坝县部分乡镇。
色彩华丽的挑花以及旗帜状的贯首服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七十二苗全图》尖顶苗刘雍收藏。苗族长顺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尖顶苗,分布在长顺县、平坝县、惠水县的部分乡镇以及贵阳市燕楼和清镇县东部。
尖顶头巾和女性的发型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七十二苗全图》白苗刘雍收藏。苗族麦格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四印苗”,是“白苗”的组成部分。
分布在贵州清镇市,修文县部分村寨。冕旒形的方帽和四个印玺组成的胸牌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黔苗图说》清江苗刘雍收藏。
苗族六合支系在清代被称为“清江黑苗”,分布在黎平县、锦屏县及剑河县部分村寨。
华丽的织锦和刺绣背儿带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七十二苗全图》平伐苗刘雍收藏。苗族中排支系在清代被称为“平伐苗”。
分布在贵州龙里县贵定的部分村寨。男式刺绣盛装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七十二苗全图》东苗刘雍收藏。苗族摆金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古蔺苗”。分布在惠水县、贵定县、龙里县的部分村寨。
独特的头帕和紫红色的上装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七十二苗全图》剪发仡佬刘雍收藏。苗族江龙支系在清代被称为“剪发仡佬”,分布在镇宁县江龙一带及与之交界的紫云、安顺等县(市)之乡镇。
江龙支系的苗族头饰。独特的不对称发型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苗蛮图册》克孟牯羊苗法国科学院东亚研究所藏。苗族麻山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克孟牯羊苗”,分布在望谟县、安龙县、罗甸县的部分村寨。
麻山支系女装。用大银泡装饰的头饰、华丽的百褶裙和白色上衣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七十二苗全图》高坡苗刘雍收藏。苗族岔河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高坡苗”,分布较广,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镇宁县以及贵阳市的乌当区、清镇市、贵安新区的平坝县的部分村寨均有分布。
岔河支系女装。巨大的木梳和三角形的发式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七十二苗全图》土仡佬。苗族乌蒙支系在清代被称为“土仡佬”,在文献上多称之为“大花苗”,分布在威宁、赫章、六盘水市的六枝、盘县、水城、钟山区及安顺市、紫云县、普定县等县市的部分乡镇。
乌蒙支系女装。背牌、宽大的披肩和尖塔式的发型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黔苗图说》大头龙家刘雍收藏。苗族六冲河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大头龙家”并因其服饰特点而称为“小花苗”,分布在黔西北六冲河两岸,南岸以赫章、纳雍、威宁、织金较为集中,北岸以毕节、大方沿岸乡村较为集中。
六冲河支系女装。男子头插野鸡毛身穿城池纹披肩,女子头带红黄色毛线编织的假发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苗族盘县支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盘县、普安两县交界地区各乡村。男式彩色长后摆的花上衣和蜡染裙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七十二苗全图》青苗刘雍收藏。苗族兴隆支系在清代被称为“青苗”,分布于省安龙、晴隆、兴仁、兴义等县的部分村镇。
兴隆支系女装。独特的发式和华丽的衣襟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苗蛮图册》箐苗法国科学院东亚研究所。苗族梭戛支系在古籍上被称为“箐苗”,分布在织金县、纳雍县、六枝特区、普定县大方先、织金县、紫云县、黔西县的部分村寨。
梭戛支系苗族女装。巨大的假发和超长的木梳是这种服饰最突出的特征。
第三部分:彩线编织的神话
贵州苗族服饰不完全是为装饰而装饰、为艺术而艺术,其中还蕴藏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苗族没有古文字流传下来,服饰(尤其是其中的刺绣)和口传文学就替代了文字的主要功能,成了记录历史、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族群认同的重要载体。下面介绍几幅表现神话史诗《苗族古歌》故事的施洞苗绣。
《开天辟地》,讲述的是天地产生以后相叠在一起,于是有一个叫剖帕的英雄“举斧猛一劈,天地两分开”。继而有八只手和四只脚的府方“把天撑上去,把地踩下来”。天地分开以后万物得以生存。劳公架着巨兽修狃犁耙大地,栽种了一棵枫树。树梢变成了鹡鹆鸟、树干变成了蝴蝶妈妈。
蝴蝶妈妈与水泡结合产下了十二个蛋。由鹡鹆鸟孵出雷公、水龙、老虎、水牛、蜈蚣、老蛇和苗族的先祖姜央和姜妹。
姜央和龙、虎、雷公争夺地盘,最终姜央用火战胜了其他的兄弟,成了大地的主人。雷公占据了天空,龙潜入水中、老虎占山为王。
雷公发大水淹没了大地,姜央和姜妹躲进葫芦,洪水退去,搁浅在悬崖顶上,无路下山。
兄妹两绑架了岩鹰之子,以此要挟母鹰把他们驮至平地。在飞行途中,母鹰因饥饿无力继续飞行,兄妹俩从身上挖下了许多块肉喂于岩鹰,从脖子上割下一块肉,于是脖子变的比头细了些;从腿弯处和小腿削下几块肉,于是小腿比大腿细了一圈……原来上下一般粗细的人体变得成了现在的摸样。
仅存于世的兄妹不知如何继续繁衍人类,竹子劝他们结婚,妹妹又羞又气,把竹子砍成了许多段。妹妹设置了“合磨”、“烧烟”、“赛马”和“隔山穿针”的难题,让哥哥破解,哥哥通过了这些考验。
兄妹俩最终结婚,人类得以繁衍。为了补偿竹子,兄妹俩把竹子又重新接在一起,于是竹子成了现在一节一节的形状。
《狗取粮种》讲有一次粮仓失火,种子顺着烟雾逃到天上,人们由于天河的阻隔,无法上天取回种子,于是派狗游过天河取回“五寸长的秆秆,五尺长的穗穗”的种子。狗在路上跌了一跤,把人们的吩咐弄颠倒了,取回来“五尺长的秆秆,五寸长的穗穗”的粮种。虽然出了一点小差错,但还是为人类解决了种子的问题。这个故事反映了狗是人们的得力助手。
《杀牛祭祖的由来》说的是开初人们是用蚂蚱来祭奠祖先,蝴蝶妈妈觉得贡品太薄,用粮食歉收以示惩戒。牛便自告奋勇充当牺牲,上天为先人耕种。从此人们用水牛祭祖,从此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富足生活。
《祖德勒杀虎》讲述老虎用计骗开寨门吃掉了祖德勒的情人。他杀虎报仇,后被推举为苗王。在黑洋大箐(今贵阳)建立了苗族的城邦,最后在抗击外族侵略的战争中牺牲。被苗族尊为民族英雄。由于他是在农历“四月八”那天阵亡的,于是这天成了苗族盛大的节日。
《女英雄务茂媳》表现的是:在苗族的义军中出了一个著名的女首领务茂媳,她是台拱人,她骑着象征巫术的双头鸡,一手挥舞着令旗,一手撑着隐身伞。令旗能招来天兵天将助战,隐身伞能让她在战事不利时安全脱身。清军既打不过她也抓不住她,只好去收买她的情人。无情的情人将狗血涂在她的法宝上,使之失灵。由于情人叛变务茂媳兵败被擒,壮烈牺牲。但是苗族刺绣艺人把她的死也描绘得很美,让她安详的躺在花丛中。
为了使贵州民族民间染织绣艺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贵州省相关部门及仁人志士们作了很多努力。多个民族的相关项目先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而且正在积极争取将“苗族服饰”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配合申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相应的展览。这是在奥地利利恩茨市布鲁克宫博物馆举办《贵州民族艺术展》开幕式的场景。
此帖采用了摄影家曾宪阳、卢现艺先生的部分苗族生活照片,在此表示感谢!
刘雍:
年生,布依族,贵州福泉人。从事雕塑,壁画、挂毯、陶艺、漫画等项创作。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工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以及广州、香港、台北,法国的拉玛特兰、巴黎,奥地利利恩茨市、哈尔普图恩市,美国华盛顿举办个人作品展和个人藏品展,余件作品被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其中:法国现代历史博物馆76件,中国美术馆89件,中国国家博物馆2件,维也纳大学2件。作品两次获国际奖,九次获国家奖,包括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有专著8部,《刘雍美术作品集》、《刘雍漫画集》、《贵州传统蜡染》、《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刺绣卷》、《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蜡染卷》、《贵州清代土家族民间绘画》等。公共艺术作品主要有:北京八达岭《修复长城纪念碑》,贵州省政府赠香港特区政府礼品——木雕蜡染座屏《苗岭欢歌庆港归》,贵州省政府赠澳门特区政府礼品——铸铜镶宝石《欢乐鼓》,贵州省图书馆外墙大理石浮雕《文字、典籍、图像》。
(“经受今生”首发稿件独家授权眼见发布)
少数民族服装女苗族瑶族彝族舞蹈服土家族壮族侗族布依族演出服女京东无理由退换¥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