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贵州日报」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大地贮潜龙。
年3月9日,李建军带队赴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调研当地经果林发展、生态保护以及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并签订《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学校将为黔西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持。
“贵州大学上接天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下接地气,服务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贵州大学与黔西市开展校地合作,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李建军说。
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一穷二白,是老一辈人挥之不去的记忆。过去,很多村民喜欢种植传统农作,收益很差,最终只能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年,在贵州大学猕猴桃科研团队、当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下,全村余亩荒地全部种上了猕猴桃,并迅速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莫飞旭、张竹竹等“博士村长”先后长期驻扎大洪村,从品种选择到病虫害防控,从采摘贮藏到寻找销路,他们亲自手把手进行指导。现如今,果农人均年收入从元增加到了元,村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年启动“博士村长”计划以来,贵州大学共组织余支“博士村长”队伍、11余人次深入到全省46个县开展帮扶工作。
近年来,贵州省聚焦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对此,贵州大学也成立了相应的研究团队。年1月至今,“博士村长”与12个产业专家团队扶贫工作地点匹配,积极贡献贵大力量。
全省多地农作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环节,贵州大学的各行业专家们,从不缺席。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村帮助群众发展白萝卜产业,在平塘县大塘镇胜安村给养殖户讲解实用技术,在凤冈县王家寨镇高坝村为烟草培养害虫天敌……
这些专家学者,在贵州大地上写下了一篇篇精彩纷呈的“论文”。“核桃专家”潘学军在10年间,将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加到余万亩,产值从3亿元增加至15亿元;经过“猕猴桃大王”龙友华多年的努力,年,修文县猕猴桃产业从原来多亩发展到16.7万亩,年产值近20亿元,居全国第四位,修文猕猴桃成为贵州猕猴桃产业领头羊……
贵州大学“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的模式,解开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道道难题。“我们要加大知识链对接产业链的力度,把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科研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让专家团队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
除了农业,结合贵州省“十四五”期间对十大工业产业的发展要求,贵州大学组建了十个团队,主动服务“四化”建设,为全省开启新征程提供强有力支撑。年4月30日,贵州大学15名新选派和继续驻村的第一书记,从校领导手中接过旗帜,不久后便赶往贞丰县龙场镇、小屯镇、平街乡等地。
“这次,我还是选择龙场镇对门山村。前两年的驻村工作,让我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我很清楚他们要什么,以及自己该怎么做。”陈勇说。
驻村干部再出发,是该校立足贵州、扎根贵州、服务贵州又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走出校门进入农门,从教书育人的师者变成了助力农村发展的实践者,继续在贵州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事业的优秀“论文”,填写贵大“答卷”。-09-:00:00: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