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玥
年初,贵州将生猪产业作为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发展。
锦屏县养殖加工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这几天,天气预报报道“霸王级”寒潮即将侵袭贵州。
现场的工程师杨军来自上海,在他身后,是贵州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万”生猪项目之一,上海光明集团“牵手”贵州黔东南州的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
“硬仗啊,我们这里是‘霸王级’施工。”杨军说。
12月28日,锦屏县铜鼓镇岔路村,光明集团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建设无惧寒流,如火如荼。
年,非洲猪瘟的发生,给全国的生猪生产带来了冰冷“严冬”,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让刚刚好转的生猪生产面临着一道高坎,种种困难,为贵州生猪产业出了“难解之题”。
困难没能阻碍贵州发展生猪生产、保障有效供给的脚步。面对“难解之题”,贵州用高质量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据行业调度,截至12月31日,全省生猪存栏.8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32万头、累计出栏生猪.68万头,已基本恢复至常年水平。
利好政策为产业规模“摁下快进键”
新形势下,如何平衡生猪供应与生态保护,实现共赢发展,成了贵州生猪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必解课题。近年来,贵州生猪产业经历了从千家万户到规模化、生态化养殖的提档升级。
年初,贵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猪稳产保供的系列决策部署,将生猪产业从生态畜牧业中单独剥离出来,作为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发展。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成立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省、市、县三级均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超常规推进产业发展。
12月15日,贵州省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五次专题会议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贵州生猪生产已基本恢复至常年水平。
“全国排名前20的规模化养殖企业,有16家进入贵州。”贵州富之源集团修文公司总经理杜文钊说。
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在杜文钊负责的项目点,生猪住上了“电梯入户小高层”。在这里,水、饲料、粪污、生猪进出,设置了“专门通道”;全自动饲喂、恒温产房、四层楼高的猪“宿舍”一字排开。目前,该项目占地80亩,设置四层楼房圈舍,每层有平方米,配备个产床和个定围栏,产能从原有的头母猪提升到4头母猪。
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贵州富之源集团项目点。生猪住“高楼”,“极致改造”助力产能再升级。
向空间要效益,向“智造”要质量。这样的“极致改造”,在贵州生猪产业新建工地,比比皆是。
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贵州按照全产业链思维,着力构建饲料、养殖、屠宰和精深加工完整链条。重点聚焦产业扶贫区、“三个万”生猪项目和产业聚集突破区,贵州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摁下了“快进键”。
通过“双千”项目引进、改造,龙头企业带动等一系列精准措施,截至年11月30日,贵州全省生猪生产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生猪产业发展素质不断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大幅提升,年出栏头以上规模猪场达个。
生物安全“织密”疫病防控网
“非洲猪瘟疫情仍是当前生猪恢复生产的巨大压力。疫情也倒逼养猪企业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以应对挑战。”贵州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霞说。
生物安全防控成为贵州生猪产业提质升级的“关键一环”
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广泛,猪一旦感染,致死率可高达%。
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疫苗迟迟无法问世与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复杂、基因组较大,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耐低温而对高温敏感,在血液、粪便、未熟猪肉制品、腌肉和泔水中可长期存活,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刘霞说。
生物安全防控成为贵州生猪产业提质升级的“关键一环”。
传统养殖管理模式不够精细,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低,远远不能满足生猪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打造生态循环养殖小区,贵州在“防”字上,下足了功夫。
生猪养殖小区防护级别堪比军事基地,采访只能在实体围墙外进行,通过远程监控设备观察猪场内情况。
“选址,要求3公里范围内没有农家乐和生猪养殖,进出猪场的道路不能经过村庄。每个养殖场均须设立三级洗消中心,对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测、消毒或隔离。”光明集团贵州名春农牧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徐海锋说。
为了彻底阻断疫病传播,所有养殖小区的防护级别堪比军事基地。
根据规划,名春农牧科技公司的生猪养殖项目点,基础配置为三层防御:第一层是钢丝网围栏,防止野生动物闯入。第二层是实体围墙,把猪舍生产区全部围实,非员工不能随意进入。第三层是封闭式猪舍,只允许生产人员进入。
采访也只能在实体围墙外进行,通过远程监控设备观察猪场内情况。
选址,要求3公里范围内没有农家乐和生猪养殖,进出猪场的道路不能经过村庄。生物安全“织密”疫病防控网。
“我们医院的婴儿房还要高!”在名春农牧科技向家坡畜牧场,经过严格消毒程序,在距离已投产项目米之外的二期工地上,项目负责人做了详细介绍:“我们设立生物媒介防控设施,在生产区和生活区设置2-5米的隔离带,在猪舍门、窗、进排风口、排粪口等地方设鼠、鸟、蚊、蝇致密防腐铁丝网,在赶猪过道和出猪台设置防鸟网。”
养殖小区的生活区和生产区之间的隔离墙做了厚厚一层地面硬化,其深度达几十厘米。“这是为了防止老鼠和蛇打洞进入生产区,避免病毒传入风险。”刘霞说。
“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徐海锋告诉记者:“我的饲养员吃住在厂区,每个月只能休假一次,返回厂区要先做非瘟病毒检测,隔离48小时后,洗澡、消毒、更衣才能进猪舍。”
“通过不断完善设施和流程,现在养殖小区的防疫水平越来越高,可以说是苍蝇蚊子都进不来。”徐海锋觉得,虽然养殖成本增加了,但是用于疫苗、兽药的投入减少了,猪肉的品质提上去了,贵州出产的猪肉品牌也会更加响亮,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高大上”转型升级“高质量”绿色发展
决不把“浊水污泥”带入全面小康后的贵州美丽乡村。责任重大,事不宜迟。
12月27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兽医师、贵州省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常务副班长唐隆强调研光明集团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建设情况。
生猪养殖业站上了十字路口。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村庄里庭院内的零星养殖是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需求。规模化工厂化的工业化畜牧业,如果严重污染环境,导致疫病药残等食物安全问题,亦难持续发展。
“现代化的生猪产业应该用‘绿色’书写。”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兽医师、贵州省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常务副班长唐隆强说。
布局调整和数量调减,为形成种养配套、农牧结合的循环农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业主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等一整套模式,得以进一步快速推广。如今,贵州全省90%的规模养殖场采取了农牧结合、生态消纳的处理方式,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水平从原来零星散落的百千头规模跃升到十万百万头“超级规模”。猪尿粪变有机肥,废水用来养殖淡水鱼等现象屡见不鲜。
贵州富之源集团修文项目点,生猪养殖场围墙外,猕猴桃果树生机勃勃,通过无害化处理的猪粪将成为有机肥料,灌溉果树,实现种养循环。
与传统养殖场不同,从建厂之初,贵州富之源集团便从种养规划、污水处理、循环利用三个维度着手,打造“高大上”的绿色循环生产模式。以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10万头的生态循环养殖创新试点项目为“核心区”,形成了以花椒、猕猴桃等种植为主的“配套区”“服务区”,相距20公里,扎佐镇建起年产50万吨饲料加工厂,形成了相互给养关系,每年吸纳超过0名附近农民就业,俨然成为当地农村发展的“引擎”。
令人欣慰的是,像富之源一样,这样的“引擎”在贵州乡村加速复制,“推进千企(场)引进和千企(场)改造“双千项目”深度融合”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理念,已经在多彩贵州土地上扎根生长。一座座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农场成为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实现着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丰收,更为贵州乡村描绘出“田园牧歌”般的发展新画卷。
编辑:杨雪
编审:张玥
签审:袁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