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日本大将军会ldquo一

坊间常论: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

年,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在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中,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在日本,王阳明更是被日本社会各界公认为近年来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人,尤其是在日本统治阶层,他们通过王阳明的心学,建立起整个日本人的信仰体系,从而促使了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聊,一代圣哲--王阳明

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众多豪雄敬佩不已?

王守仁(年--年),字伯安,号阳明,中国浙江余姚人。

王阳明5岁才会说话,到10岁的时候,王阳明父亲高中状元,此后王阳明认真学习,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15岁时,他开始随父亲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他17岁结婚当天,居然因为和道士请教学问忘记了成亲这事,第二天才回来。22岁成为举人,27岁考中进士。

宦海沉浮,龙场赴任

年,正德皇帝继位。正德皇帝是明代最风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无道,整天与一帮太监混在一起,游山玩水,酗酒逞强,把朝政当儿戏,只听任刘瑾等宦官胡来。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无不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德元年(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正德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死囚。

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和其它人一起上书为这些官员辩护,请求释放他们。正德皇帝看了奏疏,极不耐烦地对刘谨说:“这些小事就不要烦我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刘瑾此时正对王阳明等人恨之入骨。他当即下令,将王阳明重打四十大板,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将他在途中害死。

王阳明行至钱塘江,遇到了刘瑾派出的杀手。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并把自己的衣物留在岸边,制造了投水自杀的假象。浙江官府和他的家人都信以为真,在钱塘江中四处寻找尸体,还在江边哭吊了一场。王阳明潜逃到福建,想隐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担心影响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设法避过追杀,到贵州赴任。

龙场险恶,王阳明何以自处?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是王阳明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前夕所做的一首诗。此诗气度恢宏,非常适合送给即将远游的朋友励志壮胆。

先说说龙场吧。

龙场这个地方,属于现在的贵州市修文县,据《明史》记载,“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而现在那里有22个民族。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修文县,修文县是清朝的设立的,起这个名字估计也是受了王阳明的影响,王阳明谥号是“文成”啊。那个地方也没有驻军,后来的敷勇卫是崇祯三年才设立的,可见,朝廷对这个地方的控制力有多弱。

沟通也是个问题,当地少数民族兄弟语言不通,也不是全不通,“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语言通的都是亡命徒,不知道在内地犯了多大的案子,才流窜到龙场的。

龙场驿丞,也就相当于现在边远山区的邮政所所长,官不大,但估计是当地最大的官,王所长将何以自处呢?

“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王阳明年谱》

“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明史》

史书上记载的很简单,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王所长刚到的时候相当凄惨,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当地人帮他盖的房子。可是凭什么啊?难道语言通的亡命徒和语言不同的少数民族兄弟,都像天使一样乐于助人?王阳明是怎样和这些人打交道的?其实王阳明有个优势,就是身手够硬。

《年谱》记载,在阳明哥15岁的时候,“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经月始返。”

在现代人还在家里准备中考的年纪,王阳明已经“逐胡儿骑射”了。真功夫都是生死搏杀中练出来的,关起门来练,最多也就是高明点的健身操。王阳明是怎样和亡命徒以及少数民族兄弟讲道理的,史书没有记载,大家可以自己想象。

王阳明在龙场盖得房子可不少,“以所居湫湿,乃伐木构龙冈书院及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以居之。”这不仅仅是满足住房需求,我觉得这既是一种教化,也是一种娱乐。教化和娱乐相结合,才称的上“乐道”。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经历了种种磨难,在龙场确立了自己的信仰,总结起来八个字:

“居夷处困,而悟良知”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大文案,他当时对荣辱得失已有深刻的认识,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正德五年(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年,福建、江西、广东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作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担负镇压农民起义的重任。王阳明上任后,针对农民起义的烈火愈烧愈烈的形势,便四处散布消息说,官兵不堪防守,准备全面撤退,等待时日再来剿杀;而暗中却集中优势兵力加紧训练。一个月后的深夜,王阳明发动突然袭击,重创农民起义军。

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当时宁王兵强马壮,直逼明朝重地南京,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王守仁先用假情报迷惑宁王,宁王因此延误战机。接下来宁王主力攻打安庆,王守仁直捣宁王老家南昌,攻克南昌后,“军士颇杀掠,守仁戮犯令者十余人,宥胁从,安士民,慰谕宗室,人心乃悦。”王守仁再乘机设伏,待宁王大军回救时候而攻之,始终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最终溃叛军,擒宁王,一场足以颠覆政权、民生凋敝的大规模叛变就这样迅速平息了下来,总共不过花了三十五天。

然而他迅速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不但没有受到嘉奖反而招至飞来横祸。原来,正德皇帝感觉在宫里呆着没什么意思,正想借宁王叛乱之际“御驾亲征”,过一把打仗的瘾。没想到王阳明这么快就平定了叛乱,正德皇帝龙颜大怒,认为王阳明轻而易举地平定叛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有官员乘机上奏,说王阳明与宁王串通一气,所以才会轻易将宁王俘获。

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假装把宁王放掉,让自称为“威武大将军”的正德皇帝率领大军“亲自”把宁王捉住。皇上和太监们总算过了一把瘾,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闹剧。他们“亲征”后装模作样地宣布: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平叛以胜利结束等。平叛宁王的功劳记在了正德皇帝和宦官身上。

劣币驱逐良币,小人当道,君子自然失意。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还算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王守仁的功绩没得到嘉奖,跟随他立功的战友们也都明升暗降,后来贼兵又起,明朝将官无可奈何,王守仁再次出马,摧枯拉残,尽数平定,却再也没受到提拔。明世宗即位后,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不久,加封王守仁为世袭新建伯。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明朝的名将大都有文才,因为明朝重文轻武(当然也重太监),只允许进士及第的八股文专家领兵打仗,虽然造就诸如王守仁、袁崇焕、洪承畦、孙承宗、熊廷弼等文武双全的名将,却也因为太多的文人统帅输了更多不该输的战役。

大多数人印象中,满口仁义道德、子曰诗云,摇头晃脑的书生形象,和战场上壮怀激烈、身先士卒的铁血名将形象相差太远了,即使中国历史上最书生气的儒将,羽扇纶巾、挥斥方遒、指挥若定,也绝没有那个像王守仁这般是真正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为南赣巡抚,一年之内平息数十年之“积寇”,王阳明的功业开始走向鼎盛;接着,在四十天内平定蓄谋已久的“叛藩”,成为明朝第三位以军功封伯爵的文臣,王阳明一生功业达到鼎盛。也正是这个时候,王阳明的学术影响开始彪炳史册!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人欲”战胜“天理”,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又一种主流思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往期精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