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的一栋老房子的墙上,一条“红军是干人的军队”的标语清晰可见,透过些许斑驳的字迹,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大木时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如今,经过85年风风雨雨的洗礼,这条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风云的红色标语,又成为大木村的精神引领,激励着一代代大木人秉承初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开启“新长征”。
冬日的大木村,午后的阳光洒在村头广场三棵上百年的银杏树上,让人感到一阵暖意;不远处的金叶湖平静得犹如一面镜子,偶有微风吹过,水面荡起涟漪。
走进路旁的一家客栈,一股酒香味扑鼻而来,客栈老板张明正和母亲一起忙着酿酒,灶台上的甑子里飘出的白色雾气萦绕着小院。张明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前,村里大部分的人家都要自己酿酒。“烤来准备过年和明年农家乐要用,过年期间家里也要用一部分,这是我们布依族传统手工技艺酿的酒,我们也把它称作大木‘红军酒’。”
灶台上烤酒的甑子
酿好的酒顺着甑子上的管子流进旁边的桶里,滴滴答答的声响,掀开了当年红军经过大木村的那段往事……
年初,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跳出敌人在黔北的包围圈,折转南下,强渡乌江。4月3号,红五军团主力由息烽干河沟出发,进入修文县境内,当晚部队驻宿在今天的六屯镇都堡村、大木寨一线。修文县史志办主任胡光胤介绍,红军在大木寨住下后就在群众中大张旗鼓地展开政治宣传,说明红军的宗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解放。
“大部队走过的时候,因为害怕,当时很多住户都躲到了山上,没来得及跑的村民从门缝里边看,就发现他们家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丢,也没有被弄乱,秋毫无犯,就感觉这支队伍不一般。”
修文县史志办主任胡光胤
胡光胤说,红军纪律严明,不打扰农户,还帮助村民打扫卫生、挑水、砍柴、做农活。渐渐地,村民们不再害怕,纷纷拿出家里的食物送给红军吃,这其中就有传统工艺酿造而成的米酒。“布依族酿酒一方面自己饮用,另一方面用来做药物的引子。红军长征经过以后,他们主动把酒倒进红军写标语的墨汁的碗里,因为这个酒和墨汁混合在一起,字干得更快。他们也会用酒给红军伤员消毒,所以他们把自己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酿酒技艺酿的酒称为‘红军酒’也是有据可依的。”
大木村保留下来的红军标语
一碗“红军酒”让军民之间迅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用“红军酒”研墨刷写的一条条红色标语,则成为大木村红色情怀的历史见证。
根据胡光胤的讲述,当时,红军一到寨子里便进行革命宣传,书写大幅标语。内容有“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打土豪,分田地!”等。红军部队离开后,当地保长奉命清洗标语,村民们得到消息,特意用柴垛将一条巷道堵死,使得其中的一条标语保存至今。“后来在一九七几年,我们写党史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存在。现在这幅标语都还在,内容是‘红军是干人的军队!’落款是‘红锋宣’。”
村民们在阅读红军标语
踏着落日的余晖,漫步到大木村的红军广场,广场附近乡村记忆馆老房子的山墙旁边,61岁的大木村村民李孝凤驻足而立,口中正念着墙上“红军是干人的军队!”几个大字。循着他的声音,正在广场上玩耍的孩子们被吸引,也都跑了过来,跟着他一起念。
孩子们一边念一边好奇地问:“爷爷,‘干人’是什么意思?”
李孝凤解释道:“干人就是穷人,红军是干人的军队就是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的意思,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军队。”
在孩子们的朗读声中,“红军是干人的军队”所蕴含的意义渐渐在他们心中烙下印记。而在胡光胤看来,当年大木村群众竭力保存这幅红军标语,是群众对红军的爱戴和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人民服务,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这个是有传统的。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就是人民。”
大木村红军广场
红色标语已经作为一段厚重的历史珍藏起来,而对于大木村人来说,这条标语所蕴含的初心永不褪色,也集中体现在村民建设家园的决心和信心上。
大木村,又名木头寨,因村口的几株繁茂的千年古银杏树而得名。村寨东与南江大峡谷、开阳十里画廊等景区山水相连,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村头如碗口粗的泉眼,流不到几百米就漏没了。
留不住水,农业发展受阻。年的大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元左右。留不住水,更留不住人。走出去的大木人,都不愿再回来。然而,就在年,一个叫李政忠的大木村村民却带着自己多年务工的积蓄回到村里,带着乡亲们开始了大木人的“新长征”。
李政忠的弟弟李红林说,哥哥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建人工湖,留住水!
“我们这个地方只有山没有水,所以我们两兄弟有个不谋而合的想法,能不能把这一片做个湖,水一下来做个排水洞,这里就相当于一个人工湖,为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我哥哥自掏腰包。”
村里新建的金叶湖
自年冬天以来,李政忠先后投入多万元,兄弟俩硬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建成了库容超过12万立方米的人工湖,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种植缺水灌溉的难题。回想当初建湖征地,李红林说,红色基因的长期浸润,让大木人能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顾全大局地给予支持。“开会商量土地事宜,所有人都同意,签协议盖了手印。我们承包土地30年一万块钱一亩,相当于一年才多少钱?有些人说,我哥哥能自己掏钱做这个事情,他们家的一万块钱一亩都不要了。”
土生土长在大木村,李政忠兄弟俩经常听长辈们讲当年红军经过这里的故事,他们提出将红色文化和布依族文化结合,打造大木老寨风情一条街的想法。打造老寨,一些村民的老房子必然要被征用。李政忠经过多方奔走争取到省级扶贫生态移民项目,户人整体搬迁。工程总投资多万元,中央、省级补助资金万元,村民筹资万元,剩下的多万元资金缺口,还是李政忠自掏腰包填补。
大木村生态移民工程项目点
如今,走进大木村生态移民工程项目点,一栋栋乡村别墅式小楼错落有致,一楼一户人家的窗台上栽满各式各样的盆栽,厨房炒菜的声音从大门传出来,这就是村民张金的家。“建了这个新村,我们就搬上来了,还有这条油路,农村的整体规划,变化太大了。”
年12月28日,李政忠当选大木村村委会主任。年,本就有心脏病的他,因过度劳累,永远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李红林(左)走访村民
这时,当初因担心哥哥身体而不赞同其竞聘村主任的李红林,做出了一个决定:竞聘村主任。他说,和红军当年长征一样,一个人倒下了,后边的人站起来,自己要沿着哥哥未完成的“长征”路走下去。“还是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对之前我哥哥的想法有了些改变,发展避暑游,如果有意愿做乡村旅游避暑客栈的,政府扶持10万元,小微企业扶持10万,达到验收标准扶持20万,扶持12家。”
大木村村支书李福贵
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带动。大木村村支书李福贵介绍,大木村的产业发展经历两个阶段,年到年,全村种植烤烟,一年全村收入达到万元;年以后,结合李政忠修建的金叶湖,大木村发展农旅一体乡村旅游,主要发展猕猴桃和李子两种水果。“我们村的产业是一步一步走的。红军精神激励我们所有的大木群众必须做必须上,现在整个大木村都是一种往上冲的感觉,停不下来,要努力走。接下来要做的是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寨。”
往上冲,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就是大木人改变家乡的决心。
大木村村民黄江和妻子
四年前,29岁的黄江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携全家老小回到大木,在村委会旁边开了一间大型超市,并种植20多亩的猕猴桃,一年下来,可以赚十七八万元。虽然创业很累,但黄江一直坚持。他说,大木村人想发展,但绝不投机取巧,而是踏踏实实地做事,就像自己种的猕猴桃一样,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保证品质,做到诚信。“红军文化的历史背景,让我们一直主张种的是良心果,保证品质,这是作为大木人最基本的‘良知’。”
一代一代的大木人,无论做什么事,始终坚持着红军精神。年,修文县首届乡村旅游发展大会的点落在了大木,李福贵介绍,从没有办会经验的大木人用实际行动再一次彰显了红色乡村的团结和速度。“我们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下面的人工湖周边包括酒店、会议中心、老寨子民房改造,我们就是20天全部完成,老百姓自发组织。我们的党员做那些工作全部是义务的。有红色文化这个基因,这里的群众都大公无私,以大局为重。”
识大体、顾大局,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十几年前,博物馆到大木征集红军文物,很多大木人忍痛将奉为传家宝的东西交上去。李孝凤回忆,那一次,大木村上交的红军文物达到几十件。“当时我父亲还是有点舍不得,我就动员他,政府建博物馆,放在那里可以让更多人知道红军在大木留下的足迹。他觉得也对,就同意了。”
大木村银杏树广场
每个月,都有来自各地的单位到大木开展党建活动;每一天,总是有游客站在“红军是干人的军队”标语前拍照。这时,李福贵和其他村干部又化身讲解员,给他们讲红军当年在大木的故事,讲大木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脱贫攻坚的故事,讲大木乡村振兴的故事。李福贵坚信,在红色历史文化的指引下,大木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根据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我们大木村依托已有的红军标语和红军精神,结合乡村振兴,把我们村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发展起来,我们有信心让乡村发展得更美好。”
(贵州综合广播佟文玲陈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