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黔润民水欢歌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水利

白癜风会痒痒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80913/6523046.html

风雨兼程水利人,波澜壮阔治水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治水兴水方针,坚持把水利建设作为头等民生大事和基础战略,举全省之力破解贵州缺水困局,水利工程实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单一工程到全面建设的重大转变,水利事业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由服务粮食安全到经济安全再到生态安全的重大转变。数据显示,解放初期,全省塘库总蓄水量只有0.亿立方米,蓄、引、提各类水利工程总计有效灌溉面积为.5万亩,保证灌溉面积万亩,仅占当时全省稻田面积的12.1%。年6月,全省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已达到.9亿立方米,总计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全省水利建设呈现出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主线,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绿色水电、河道治理、水利扶贫、饮水安全、水利改革、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水利事业迅猛发展的可喜局面。      回顾70年贵州水利建设的历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无疑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标志。该工程从年提出“引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润泽黔”构想,到年建成向贵阳市通水,历经65年风雨,几乎穿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水利建设的全过程。让我们跟随黔中水利工程建设这条轨迹,一起见证贵州水利的发展历程。      生存之盼 兴水为民大踏步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毫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丰水省份。但贵州境内岩溶发达,地型切割较深,山地和丘陵占92.5%,山高坡陡,有水难留,加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低,又是典型的工程性缺水省份。“稻田挂在山上、河水淌在山下”“丰水又缺水、有水用不上”,这是贵州有史以来就面临的人水矛盾。      解放初期,贵州水利人就清醒认识到,解决贵州的水困,核心是解决工程问题。只有修建大量的水库工程,才能蓄得上水、用得上水。      91岁的省水利厅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治平回忆,年他从四川调入贵州,随即参加了对乌江上游三岔河流域的实地勘察,目的就是解决黔中地区山高水低的农业灌溉难题,勘察一直持续到年。年,向西引三岔河流域水源灌溉黔中地区规划形成报告,上报国家水电部。年1月,水电部批复同意黔中灌溉工程列入当年基本建设项目,国家计委也于2月批复同意工程上马,但经费列入贵州地方基础建设项目,也就是中央“点头”,贵州“买单”。遗憾的是,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贵州同全国一样,正处于饥荒之中,很多地方连饭都吃不饱,根本拿不出钱来搞这个大工程。结果,水电部和国家计委的批复只能束之高阁。这一搁就是十几年。      虽然“黔中灌溉工程”成为遗憾,但年到年的30年间,贵州省委、省政府为解决人民群众吃得上饭的问题,提出大兴水利,保农业生产,保粮食增收。虽然当时财力微弱、设备落后、技术人才缺乏,但水利人与人民群众一起肩挑背扛,大兴农田水利。特别是年,贵州掀起了“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民办水利”的建设高潮,全省年均组织余万人投身水利建设。兴义围山湖水库、镇宁桂家湖水库、花溪水库先后动工兴建,一批批农业灌溉水库、一口口群众大水缸如聚宝盆,牢牢镶嵌在黔中大地上。直到年全国性的“三年困难时期”,贵州水利建设速度才放缓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年,贵州水利建设进入第二次高潮。全省日上工劳动力超过百万人,最高时达多万人。前期缓建的绥阳后水河、习水东风等中型水库和大批小(一)型水库工程纷纷恢复开工。花溪松柏山、凤冈穿阡、余庆团结、沿河官舟、黎平墨门山等中型水库和镇远红旗、松桃虎渡口、黎平八舟、思南东方红、正安良坎、玉屏罗家寨等一批装机0千瓦以上骨干小水电站先后开工建设,各地水利建设现场如火如荼。      经过30年的艰难探索和曲折发展,至年,贵州水利人已初步掌握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筑坝技术日臻成熟,纠正长期以来认为贵州岩溶地区不能筑坝建库的观点,修建小(二)型以上水库余座(含水电站),塘库蓄水量达15.75亿立方米,是解放前的74倍,灌溉面积达到万亩,是解放前的4倍多。15米以上的拱坝就有座,位居全国之首。这一时期,贵州修复、新建的水利工程在保农田灌溉、保粮食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1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总河长孙志刚(左二)到贵阳市督导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实地巡查南明河河长制落实情况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杜朋城 摄)

发展之需 春风激荡水欢腾      三岔河水起水落,仍在默默流淌。      据王治平介绍,改革开放初期,“黔中灌溉工程”项目再次上报水利部,但时过境迁,这一次水利部没有“点头”。水利部建议贵州,先建一些中小型水库,分散式解决缺水问题。这一搁又是好多个年头。      时光荏苒。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石击水,贵州斩绝黔中旱魔的希望与梦想,被再次激发和唤醒。贵州水利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迅即重新张罗黔中治水的勘测、设计、立项、审批等事项。      时任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周建国回忆,加快工程各项设计规划的任务下达给了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省水利厅给了设计院万元设计费,在当时堪称“巨资”。      苦心人,天不负。2年4月,《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报告》及相关专题在北京一次性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审查。3年3月14日,水利部下文批复,同意贵州从三岔河西水东调。8年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9年1月,国务院批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此事被贵州省经济学会专家团热评为8“贵州十件经济大事”。9年11月30日,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10年后,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年10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从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二次上书”到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三岔河的水又白白淌了32年。      这32年间,贵州水利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了科学、有序、法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水利从服务农业逐渐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服务转型,在全面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人畜饮水、水土保持、电气化县、水政执法、防洪与河道治理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相继实施起来。      年,全国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启动。年,修文县六桶乡、龙里县谷脚镇人畜饮水工程开工建设。年,省水利厅在贞丰、金沙等县实施水土保持试点。年,施秉、铜仁、玉屏、赤水、镇远、镇宁等6个县被水利电力部列入第一批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水利事业正式进入依法治水的新时期。年,第一期“渴望工程”开始实施。年,第一批城市防洪工程、第一批病险水库治理项目、第一批大中型灌区建设、第一期农网改造项目开始实施。年,第一期“解困工程”开始实施。      贵州的“渴望工程”“解困工程”以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为主,俗称“三小”工程,取法于云南巧家县的小水窖,并在云南巧家县小水窖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能很好地保护水质,适应贵州山区的特点,在全省得到广泛推广。      进入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作为“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为小水电开发带来历史性机遇。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小水电开发领域,掀起小水电开发热潮。与此同时,国家继续在贵州实施农村电气化县与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到7年,全省实现村村通电。      截至年末,全省水利部门共建成水库座,库容56.14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达到9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建成“三小”工程6.47万处,铺设管道18.49万公里,累计解决全省0万余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省共有中小水电站座,装机.86万千瓦,实现村村通电;基本建成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组织指挥体系、责任制体系和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许多修复区走上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6月2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总河长谌贻琴(右一)巡查乌江河长制落实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丽 摄)

小康之道 治水兴黔大提速      年1月28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实现向贵阳市通水,标志着该工程正式发挥效益,承载贵州水利人65年的“黔中水梦”正式变成现实,黔中地区从此不再喊“渴”。      “十二五”以来的8年多时间,是贵州水利建设历史以来最为精彩的篇章。      年,这是贵州水利历史上的关键之年,这一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提出举全省之力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同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这是贵州首个国家级层面的综合规划。一系列的政策红利和规划蓝图,开启了贵州水利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年,启动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贵州目前在建的最大的水利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年,全面启动水行政管理、水利投融资管理等8个方面19个专题的体制改革行动。年,马岭水利枢纽工程宣布开工建设,贵州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拉开帷幕。年,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开工;贵州提出“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水源”战略。年,贵州出台《贵州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总体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建立从省到村五级河长制和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年5月,贵州实现全域零网箱;6月,贵州宣布全面建立河长制,全省条河设河长名;7月,贵州省启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年1月,凤山水利枢纽工程开工;5月,《贵州省河道条例》正式施行……      “十二五”以来的8年多时间,贵州水利几乎年年有大事、年年有喜事。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贵州水利历史以来投入资金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生态治理最好、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穷省也要干大水利。贵州水利落后,核心是缺工程,根源是缺资金。为破题贵州缺水困局,助力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贵州在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大各级公共财政水利投入;另一方面,成立省市县三级融资平台,用活财政金融政策,创新投融资品牌,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十二五”以来,全省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达.83亿元,年均投入.62亿元。其中年以来,连续四年投入超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水源工程加速推进。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级想方设法抓紧抓早水利前期工作,一大批水源工程获批开工。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十三五”水利规划中,贵州14座大型水库、96座中型水库“入盘”,分别占全国大、中型水库规划总数的17%、14%,排名全国第一。“十二五”以来,全省开工建设了座(大型4座、中型座、小型座)骨干水源工程,总库容48.58亿立方米。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省平均每年开工骨干水源工程60座以上,居全国首位。截至今年6月,全省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已达.9亿立方米。

年9月30日下午2点10分,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成功。(杨良强 摄)

——民生水利普惠群众。贵州在加快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各项民生水利建设,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水利改革发展带来的福利。“十二五”以来,全省新增农田灌溉6万亩,有效保证了我省粮食和相关产业增产增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群众和边远学校师生饮水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新增农村水电装机69.9万千瓦,治理病险水库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万平方公里,条江河得到治理。城市防洪功能和水景观全面升级,现代化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建立,应对水旱自然灾害能力全面提升。      ——水利改革破茧成蝶。“十二五”以来的水利大提速,改革无疑是重要的助推器。自年全面启动8个方面19个专题的水利改革行动以来,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个破题,全省水利从此焕发生机与活力,多项改革成果走在全国前列。省级水行政管理权力从项减少到25项,其中行政许可事项从43项减少到5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提前全国三年完成任务。水务一体化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基层水利管理走向以片区或流域为单元的条块结合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与安全监管模式取得突破,水利建设市场更加规范和开放。      ——生态之路治水为基。贵州坚持走生态优先之路,坚持把治水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上,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从省到村五级河长制,首创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独创“四大班子人人当河长”,全省条河流设五级河(湖)长名,凡是老百姓叫得出名字、有常流水的河流都有河长负责。“五级河长大巡河”“百千万清河行动”“零网箱生态鱼”等成为全国河湖治理的创新经验,年贵州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建立起全省“三条红线”和控制指标、实时监控、考核评估“三个体系”框架,完成3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12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任务,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连续四年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脱贫攻坚水利先行。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特别是“十二五”以来,贵州在全力推进水利建设助力脱贫攻坚进程中,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资金保障等方面优先保障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省级水利投入占比超过80%。为尽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不愁”的问题,我省于年7月启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目前已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正在进入最后的查缺补漏阶段。此外,省水利厅选派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兵强将,驻扎对口帮扶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领群众决战脱贫攻坚。        伴随新中国的奋进历程,贵州水利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秉承“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苦干实干、大干快干,竭尽全力为贵州水利建设破题解难、添砖加瓦,贵州水利事业一路高歌猛进,黔山大地处处流水欢腾,在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画卷中水色耀眼。

此文将在《当代贵州》年第31期刊发

王伟康

作者单位 贵州省水利新闻宣传中心

编辑付松周梦蝶编审王铁清顾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