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修文建置沿革与水西安氏史略

白癜风临床科研与诊疗 http://pf.39.net/bdfyy/bdfyc/170426/5333207.html

修文建置沿革与水西安氏史略

文丨佚名

先秦至宋代,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羁縻”统治政策,西南地区名义上受中央王朝管辖,实质上是中央王朝的“化外之地”,修文亦属边缘化之地。宋元时期,中央王朝为加强边疆地区的统治,实行土司制度,修文于元至元二十年()在今县境置长官司,统辖本辖区事务。明中后期,中央王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在西南地区实行“卫所”制度,修文于明崇祯三年()建敷勇卫。清代,行政机构调整,修文于康熙二十六年()裁卫置县,其县名一直保存至今。在修文历史沿革过程中,水西安氏又在修文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元代以前的建置沿革

修文,古名龙场,康熙二十六年()建县,取“偃息武备,昌明文教”之意,因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在此悟道而出名。宋代以前修文的建置沿革可考文献不多,大多采用比较宽泛的说法。先秦时期先后隶属梁州南裔,荆州西南裔,牂牁国地。公元前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修文在秦时大部属黔中郡。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年),开南夷,置犍为郡,后分犍为郡地置牂牁郡,领十七县,修文隶属平夷县地。

三国时期,地方豪强势力兴起,地方豪强有自己的领地、军队,势力日益扩大,史书上称之为“南中大姓”。《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巂唐侯王国以十数。编发左衽,随畜迁徙,莫能相雄长。”为加强蜀汉政权的统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讨南中大姓势力,平定南中后,置庲降都督府,重新调整了南中郡县。《华阳国志·南中志》载:“秋,遂平四郡。改益州为建宁,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移治味县。分建宁、越巂置云南郡,以吕凯为太守。又分建宁、牂牁置兴古郡,以马忠为牂牁太守。”益州郡改为建宁郡,益州郡的东部和牂牁郡的西部划出来,成立兴古郡;益州郡的北部,越巂郡的南部划出来成立云南郡;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划出来建立朱提郡。加之之前的永昌郡、牂牁郡、越巂郡,共设置了南中七郡,分别是永昌郡、牂牁郡、越巂郡、建宁郡、兴古郡、云南郡、朱提郡。今修文在三国时期大致属牂牁郡辖地。

贞观初,并省州县,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公元),分全国为十五道:京畿、都畿、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山南东、山南西、剑南、淮南、江南东、江南西、黔中、岭南。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看出,黔中道范围大致包括今天贵州大部以及川东、渝南、鄂西、湘西、桂北的部分地区。修文在唐代大抵属黔中道。五代及宋隶属如旧。

二、元明清时期的建置沿革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贵州罗氏鬼王阿榨内附,以为罗氏鬼国安抚使,十七年叛,旋讨降之。十九年置顺元宣慰司,亦奚不薛亦屡叛。是年六月讨平之,定位三路。九月,更贵州为顺元路宣抚司,以阿榨为宣抚使。二十年置亦奚不薛宣慰司,分亦奚不薛地为三路,届立官,旋又并为亦奚不薛路,立总管府,以其酋阿里为总管。元初,修文辖境属亦奚不薛宣慰司,逐渐受制于中央王朝。至元二十九年()三月,并亦奚不薛宣慰司于顺元,为顺元路宣慰司,后亦奚不薛路亦并于顺元路,改宣抚司为安抚,称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定湖广行省,领长官司二十四。县地之置长官司者,曰“底寨等处”,曰“青山远地等处”,曰“落邦扎佐等处”,曰“陆广等处”。元中期,土司制度日益成熟,元朝在今修文设置扎佐长官司、陆广长官司隶属湖广行省,扎佐、陆广其名一直延续至今,但当时扎佐长官司、陆广长官司所辖地域范围远远超过今天修文的扎佐、六广。

洪武初,元顺元等处军民安抚使、八番延边宣慰使霭翠与宣慰同知宋蒙古歹来归,改顺元为贵州,予二人以宣抚使、同知之官世袭。赐霭翠为安氏,霭翠位居诸宣慰之上,居贵州城中。修文明初隶属贵州宣慰司。洪武十九年(),贵州宣慰使奢香开龙场九驿,《贵阳府志》记载:“九驿盖龙场、陆广、水西、奢香、金鸡、阁鸦、归化、威清、谷里”,其中龙场驿、陆广驿在今修文境内,龙场驿早已不复存在,据口传龙场驿大致在今修文县玩易窝遗址附近,陆广驿在今修文县六广镇,遗址保留至今仍可见。

明太祖洪武四年(),改顺元等路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五年,以贵州宣抚司隶四川行省。是年于县地置底寨、扎佐、青山三长官司,属贵州宣抚司。六年,升贵州宣抚司为宣慰司,底寨、扎佐、青山三长官司仍属焉。九年,以贵州宣慰司属四川布政司,十五年正月,置贵州都指挥司。此时修文隶属四川行省,修文大致属扎佐长官司。

永乐十一年(),置贵州布政司,贵州宣慰司自四川改隶。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八、州一、县一、宣慰司一、长官司三十九。后领府十、州九、县十四、宣慰司一、长官司七十六。修文仍属贵州宣慰司。崇祯二年,改扎佐长官司置敷勇卫,隶贵州都司。又置四守御千户所,以青山长官改置者曰“于襄”,以贵州前卫故绝六屯并割底寨司地置者曰“息烽”,削水西安氏水外六目地置者曰“濯灵”、修文,皆属敷勇卫。随着明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不断加强,在西南地区大力推行“卫所”制度,明代在今修文设置濯灵卫,敷勇卫,今修文县六广镇仍可见残存濯灵卫碑。

天启元年()九月,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乘明朝募兵援辽之机出兵占领重庆,随即进陷遵义,围攻成都。天启二年()二月水西土司安邦彦响应奢崇明之乱,亦举兵反明,历史上称之为“奢安之乱”。天启元年()十月,朱燮元调任四川巡抚,率各路大军平定叛乱。天启二年()正月,朱燮元大败奢崇明,成都解围。天启三年(),朱燮元集中兵力攻打奢崇明,奢崇明父子败退至水西,与安邦彦勾结。崇祯元年(),朝廷再次启用朱燮元,封其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川、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平定奢崇明、安邦彦叛乱。崇祯二年(),朱燮元大败奢崇明、安邦彦军队,奢崇明、安邦彦战死,“奢安之乱”平定。平定叛乱后,朱燮元上疏朝廷:一、贬秩;二、削水外六目地归之朝廷;三、献杀王巡抚者;四、开毕节九驿。崇祯三年(),以“水外六目之地”置敷勇卫、镇西卫,敷勇卫领修文、濯灵、于襄、息烽四守御千户所,镇西卫领威武、定南、柔远、赫声四守御千户所。修文进一步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

康熙二十六年(),裁贵州都司,贵阳府裁军民字样,以敷勇卫及修文、濯灵、于襄、息烽四所改置修文县,属贵阳府。境内分四里:曰至孝、崇义、信顺、仁和,每里又分为八甲。《范承勋改设州县疏》记载:贵州所属十五卫、十所,请分晰裁改。偏桥卫裁并施秉县,兴隆卫裁并黄平州,移州治于卫治;新添卫裁并贵定县,移县治于卫治;贵州、贵前二卫裁去,改请贵筑县;镇西、威清二卫,赫声、威武二所裁去,改设清镇县,平坝卫、柔远所裁去,改设安平县;安南卫裁去,改设安南县,定南所裁并普定县,普安卫裁并普安州,安笼所裁并安笼厅;敷勇卫,修文、濯灵、息烽、于襄四所裁去,改设修文县,永宁卫、普市所裁去,改设永宁县;毕节、赤水二卫裁去,改设毕节县;乌撒卫裁并威宁府。至此,裁撤修文、濯灵、息烽、于襄四所,修文于康熙二十六年()建县,修文县名一直延续至今余年。

民国二年十二月,移贵筑县于扎佐。三年三月,移设息烽,即以息烽名其县,以修文之仁里全境、信里五甲、至里三甲、贵阳养龙五保、贵筑北下里之一半、紫江洪马之一角、纵横一百四十里之地益之,划贵阳属之。解放后先后隶属贵阳、贵定、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年复隶安顺地区,年1月复改隶贵阳市。

三、水西安氏史略

水西行政区划划分。“水东”,“水西”之名,最早见于《元史》。历史上的所谓“水东”、“水西”,以乌江上游鸭池河(六广河)为分界,鸭池河以东一片为之“水东”,鸭池河以西的广大地区谓之“水西”。水西安氏的统治区域,并非完全都在“水西”,也不包括整个“水西”。一方面,鸭池河以西之地,并非全归安氏所有,其中,永宁奢氏长期控制今毕节县境的大部分,乌撒则盘踞今威宁、赫章两县;另一方面,水西安氏的势力,又越过了鸭池河,三岔河而向东,向南扩展,这就是所谓“水外六目之地”。因此,水西安氏的统治区域又分作两部分,鸭池河以西,三岔河以北之地称为“水内”,鸭池河以东,三岔河以南之地称为“水外”。

水西地域。贵州宣慰使安氏,领有四十八目地分为十三“则溪”,即木胯则溪(在今大方县西北境)、法戈则溪(在今大方县南境)、水著则溪(在今纳雍县境)、架勒则溪(在今水城北境)、阿架则溪(在今水城南境)、的都则溪(在今水城六枝接壤地带)、胧胯则溪(在今织金县东境)、朵你则溪(在今织金县西境),则窝则溪(在今黔西县北境)、以著则溪(在今黔西县东境),雄所则溪(在今金沙县南境)、于的则溪(在今修文县境)、六慕则溪(在今清镇县境)。于的、六慕二则溪在鸭池河以东,称为“水外”;其余十一则溪地在鸭池河以西,称为“水内”。范围涉及到今毕节、纳雍、大方、黔西、金沙、织金、修文、息烽、清镇等县(市)及六枝、水城、普定部分辖地,还包括今贵阳乌当区西部及白云区。

水西政治制度——“则溪”制度。“则溪”又作“宅溪”或“宅吉”,彝族的原意是“仓库”。宣慰及十二宗亲各领一片土地,并在每一片区的中心地点驻兵屯粮,设立仓库以征钱、粮。由此便演变为十三个行政区域,并以“则溪”作为这一级行政区的代称,这便是“十三则溪”的由来。十三则溪的分布。《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吏部议复平西王吴三桂平定水西请设流官一疏。水西地有十一则溪,应设三府:将胧胯、的都、朵你、阿架四则溪设为一府,建府治于比喇”(比喇后改为平远,又改为织金);将法戈、火著、木胯、架勒四则溪设为一府,建府治于大方;将以著、则窝、雄所三则溪设为一府,建府治于水西城(后改为黔西)。今查《大定府志》,知大定府辖八里,法戈则溪编为悦服、乐贡二里;架勒则溪编为大有、嘉禾二里。黔西府辖八里,则窝则溪编为黔兴、崇善、安德、西城四里;雄所则溪编为敦义、永丰二里;以著则溪编为新化、新民二里。平远府辖九里,胧胯则溪编为向化、怀忠、兴文三里;朵你则溪编为慕思、太平二里;的都则溪编为敦仁、崇信二里;阿架则溪编为时丰、岁秽二里。雍正十一年,割大定府辖永顺、常平二里及平远所属崇信、时丰、岁秽三里置水城厅。民国三十年,析大定西南境(应即原大有、嘉禾二里)为纳雍县,又析黔西东北境(应即敦义、永丰二里)为金沙县。由此可知,木胯则溪在今大方县西北境,法戈则溪在今大方县南境,火著则溪在今纳雍县境,胧胯则溪在今织金东境,朵你则溪在今织金西境,则窝则溪在今黔西北境,以著则溪在今黔西县东境,雄所则溪在今金沙县南境。至于洛慕、于底二则溪,明崇祯三年改为敷勇卫和镇西卫,康熙二十六年改敷勇卫为修文县,省镇西卫入清镇、安平、普定三县,故于底、洛慕二则溪应在今修文县及清镇、平坝、普定三县北部。

水西族源。水西地区的统治者是彝族中的安氏贵族。彝族的先民原住在金沙江流域,后来逐渐扩散到滇东,川南及黔西境域。南朝时,爨氏称霸于“南中”,滇东、黔西各部奉之为盟主。后分为东西二境,东境即所谓“东爨乌蛮”,西境即所谓“西爨乌蛮”。水西彝族有数千年的阶级社会史。水西安氏先祖,源于彝族共祖笃慕后裔默部,对此道光《大定府志·水西安氏本末》有详述。自蜀汉以来,安氏先世在贵州历史上先后建立过罗甸国(蜀汉)、罗殿国(唐)、比楼国、罗氏鬼国等方国政权。至唐龙朔三年(),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比楼(安氏先祖)等七千户内附。唐文宗开成元年(),昆明、卢鹿、暴蛮诸部鬼主阿佩(安氏先祖)内附。武宗会昌二年(),封阿佩为罗甸王。宋太祖乾德五年(年),罗甸石人部落王子普贵(安氏先祖)纳土内附,赐之敕书,命为贵州(矩州)刺史。太祖因其俗授之敕书,于是始有贵州之名。宋元丰五年()正月,以归来州赐罗氏鬼主。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罗氏鬼国主阿榨(安氏先祖)内附,诏以阿榨为安抚使,佩虎符。元世祖至元十七年(),罗氏鬼国阿察(安氏先祖)及阿里(安氏先祖)降,安西王相李德辉遣人偕入觐,更罗氏鬼国为顺元路宣抚司。十九年()二月壬子,遂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及都元帅府于顺元,置亦溪不薛、阿苴、鲊陇三路达鲁花赤,留军镇守。元大德五年(1)六月,亦溪不薛阿里(安氏先祖)妻奢节与宋隆济合兵陷贵州。元大德七年(3)四月丁亥,诛蛇节,十月乙未,留蛇节养子阿阙(安氏先祖)于本境,以抚其民,罢亦溪不薛宣慰司及阿苴、笮笼二路,徙顺元宣抚司于亦溪不薛,以阿画(安氏先祖)为宣抚使。泰定帝泰定中,以军功赐阿画名为贴木儿不花,迁中大夫、护国亲军都指挥、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至顺元年()三月丁己,赐阿画资善大夫、云南行省左丞,加龙虎大将军,封罗甸侯。五月乙亥,置顺元宣抚司,令陇内(安氏先祖)为宣抚使。明洪武四年()元顺元宣抚使、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加云南行省左丞霭翠(安氏先祖),从元八番顺元宣慰使、都元帅郑彦文朝贡。罢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置贵州卫,改顺元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洪武六年()八月,升为宣慰司,以霭翠为宣慰使,诏霭翠位居各宣慰之上,设治所于贵州境内。“水西安氏的办事衙门旧址在今贵阳市省府路东端,在城外的办事衙门旧址则在今贵阳市宅吉坝”。明洪武二十五年()的(安的)归,上赐三品服。安氏自汉后主建兴三年()至康熙三十七年(),凡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长水西。从上简述,可知水西安氏自蜀汉以来,雄踞贵州西部,历代与中原王朝有密切往来,人才辈出,受封不断。到明代,以水西安氏为宣慰使之贵州宣慰司,为永乐年间贵州建省奠定了历史基础,其政治影响不言而喻。其承袭:霭翠——奢香(女)——安的——安卜葩——安中——安聚——安龙富——安观——安贵荣——安佐——安万钟——奢播(女)——安万镒——安万铨——安阿写——安国亨——安民——安疆臣——安尧臣——奢社辉(女)——安位——安承宗。

四、结语

地处黔中腹地的修文,几百年来一直受制于水西安氏土司统治之下,清初,中央王朝平定“奢安之乱”,水西政权退出历史舞台,修文行政区划正式划归中央王朝。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贬谪修文创立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理论体系,自此之后,研究阳明文化国内外著作成果颇丰。然而研究修文地方历史的著作却寥寥无几,修文作为水西统治“水外六目”之地,在修文地方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来源丨贵州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修文县阳明洞管理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