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十二境,阳明文化新IP多彩贵州好

一条游学线路串起年心学历程。

年9月5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新闻出版局、贵州省版权局正式发布了“阳明·问道十二境”文化IP。这条串联起龙场悟道、兴隆书壁、平越思隐、古道心旅、陆广晓发、水西论象、龙冈开讲、贵阳传道、南庵答和、南祠咏怀、东山遗韵、镇远留书这十二个王阳明在贵州的行迹事件的经典游学线路,在“官宣”之后,开始与广大文化旅游爱好者见面。

身临其境感悟历史

作为贵州文化的重要符号,“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的开端。正德元年(年),王阳明被宦官刘瑾迫害,被贬谪至贵州,一路躲避追杀,历经心理上的挣扎和路途上的艰辛,终于来到修文龙场驿。在修文,王阳明顿悟圣人之道,兴建书院、讲学传道,培养了大批门生,对贵州文化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贵州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认为,龙场悟道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象征性事件。其拓宽了主体自立自主的精神价值世界,展示了道德自律与人格挺立的实践精义及具体路径。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向诸生讲说的“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等理论主张,实际就是强调人的生命内部有着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人性内部也潜藏着无穷无尽的德用智慧与价值资源。

“历史事件的发生一定有其时间性和空间性,事件总发生在历史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阳明悟道是在当时特殊的专制社会背景下,来到龙场艰苦的环境中,从而发生。”在张新民看来,尽管时间不可恢复,但空间上留下很多遗迹,比如玩易窝、龙冈书院等,游客可以在身临其境中感悟历史事件,通过空间场景来还原历史。“这种方式叫思想考古,走进那个空间体悟阳明如何悟道、如何传播学说,也可将其看作内在性的融通,体验性的感通。”

在“阳明·问道十二境”的游学线路上,以阳明洞、龙冈书院为核心建立起中国阳明文化园作为传播和弘扬阳明心学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自开放以来,陆续开展了包括阳明文化节、龙场论道、国学交流与培训、企业家论坛与六艺培训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体验与互动,让阳明心学得以深入人心。

窥心学之精粹彰古今之巨变

在一张徐徐展开的手绘地图上,“阳明问道十二境”每境都包含着深厚的自然与人文内容:

“龙场悟道”的修文玩易窝,“兴隆书壁”的黄平飞云崖、月潭寺,“古道心旅”的修文天生桥、三人坟,“陆广晓发”的修文县六广河、阳明古渡、王阳明石像、飞龙峡,“平越思隐”的福泉平越驿站、七盘古驿道,“龙冈开讲”的修文阳明洞、龙冈书院,“水西论象”的黔西象祠,“贵阳传道”的文明书院、孔学堂阳明大讲堂,“南庵答和”的贵阳翠微园(原南庵),“南祠咏怀”的贵阳达德学校(原南霁云祠),“东山遗韵”的贵阳阳明祠、东山来仙洞(仙人洞),“镇远留书”的镇远青龙洞、江西会馆、阳河。

据悉,这条组织阳明文化研究专家、文旅规划专业人士等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设计的游学线路,系统梳理了王阳明在贵州的行走轨迹和主要经历,整理提炼出相关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了有机连接。该线路具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洞窥阳明文化之精粹;二是彰显古今巨变时代发展;三是辐射了丰富的贵州文化资源。

“今天的游客踏上这条道路,除了感悟历史,更多需要寻找当下的意义。那就是重走阳明心学之路与我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资深导游杜雷认为,一直以来游客对于阳明心学的疑问,也许可以在这条精心设计的“阳明·问道十二境”的游学线路上找到答案。

除了贵阳东山阳明祠、修文中国阳明文化园这些具有标志性的集中展陈点,通过这条线路游学,游客可充分感受到贵州从“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王阳明《瘗旅文》)到“高速平原”的交通巨变,从“荒秽需治”(王阳明《龙冈新构》)到“花繁叶茂”的城乡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大踏步前进的缩影。

著名学者解码“十二境”

王阳明一生留下的多首诗,有首诗写于贵州。《古文观止》收入王阳明的3篇文章,其中两篇作于贵州,即《瘗旅文》和《象祠记》。因此,“阳明·问道十二境”也是一次阅读之旅。

据贵州省新闻出版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阳明问道十二境”的构思源自年起贵州连续举办的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期间的“问道向黔——探寻阳明悟道之路”阅读推广暨文化传播等活动。年9月10日,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新闻出版局主办、贵州广播电视台承办、省文旅厅和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协办的“问道向黔——探寻阳明悟道之路”阅读推广暨文化传播活动再次举办。此次活动邀请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担任主讲。来自贵州大学、贵阳学院的师生、群众近千人,聚集在花溪大将山下的贵阳孔学堂阳明大讲堂,在郦波的精彩讲述中,感受王阳明悟道传道的心路历程,触摸贵州文化发展脉络中的部分关键节点,探寻多彩贵州这片土地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脉络。

“黔中之有书院始于龙冈,龙冈之有书院始于阳明。在龙场驿,王阳明建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书院——龙冈书院,为当地百姓传授儒家经典和诗文。王阳明曾作《教条示龙场诸生》,提出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治学要求,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在郦波教授看来,多年过去,这一治学要求仍适用于当下社会。

郦波认为,今天的人们可以在“十二境”中看到贵州的山川地貌,还可以看到“无限风光在险峰”折射在人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思考。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曹雯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怡

文字编辑/舒畅

视觉/实习生文俊

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