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王阳明一

公元一千五百零八年,在大明帝国偏远的贵州布政司,一个叫龙场驿的地方,也就是今年的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的地方,有一座山叫作龙岗山,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栖霞山,此处万山丛棘中,只有蛇虺魍魉,蛊毒瘴疠。

这座山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天生的石洞,现在它的名字叫阳明洞,又叫阳明小洞天。这个石洞注定不凡,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此悟道,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自此心无外物,心即理,标志着心学流派正式诞生。

阳明洞

王阳明,一代瘦弱的明朝文人,为何至今被推崇为完人?从少年轻狂到潜心向学,从被囚诏狱到龙场悟道,从一封信剿灭山贼到四十多天平宁王之乱,他是如何做到的?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因自号阳明子,世人称之为阳明先生。王阳明非但通晓文史,还擅长作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全能大儒,他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后人将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并称为“儒家四圣”。

王阳明画像

王阳明小时候名叫王云,五岁仍不能言。有天他在屋外玩耍,他的祖父王天旭在屋内看书。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僧人经过,远远看到王云,一脸惊喜,忙走到跟前端详,看完之后直道可惜,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王天旭在屋里头听着很惊异,等他想明白要问的时候,高僧已经走远。沉思半响,突然恍然大悟,本来陈氏(王阳明的祖母)说她做梦仙人梦中送子,为了纪念仙人,就把孙儿起名为王云,可是云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说的意思。明白过来后立即改命,取名王守仁。

王阳明从小就是神童,不能言之前,家人整日发愁,等改名会说话后,天赋异禀,对于儒家经典的领悟能力远远超过同龄人。

王阳明在七八岁的时候,他爹已是乡里的儒学秀才,在准备科举考试。作为严格的父亲,王华也希望儿子和他一起研读辞章之学,认真学习儒家经典。王阳明读了两天书,就没了兴趣,一头扎进了象棋里头,整天沉迷下象棋,每天不是在下象棋,就是在下象棋的路上。王华看到后,常怀忧,见屡教不听,有天晚上趁着王阳明睡着的时候,把他的棋子棋谱全扔到河里。第二天王阳明起来下棋,找不着棋谱棋子了,知道是父亲扔了后,懊悔万分,便写下了这首诗,诗曰: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阳明小的时候,和现在的普通小男孩儿一样,聪明非凡,精力无限,调皮捣蛋,又不受管教。

到了王阳明十一岁的时候,公元一四八一年,王华考中了状元,在北京翰林院任修编。为了让儿子接受更加正规的教育,王华就让王天旭带来北京入学堂读书。祖孙二人路过浙江镇江的时候,王天旭的朋友们在镇江金山寺的妙高台上设宴送行。所谓文人雅集,酒酣饭足之后,大家便开始吟诗作对。当众人沉吟苦思之际,只见十一岁的王阳明,铺开笔墨,挥笔而就,诗曰: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人啧啧称奇,赞不绝口。其中有一位朋友和王天旭不合,他问王阳明,这诗不是你写的,你这么小便有如此高的天赋?这样,你再重写一首,如果还写得和之前一样好,我就相信是你写的。于是,这位朋友出了一道题,题目为《蔽月山房》。王阳明听完,嘴角一撇,张口就来,诗曰: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浙江金山寺

少年时候的王阳明喜欢舞枪弄棒,还喜欢逃学,让父亲头疼不已。一四八二年,十一岁的王阳明虽天资聪颖,但整天老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先生们头疼不已。

一天上课,他又问了授课先生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先生略作沉思,答曰:惟读书登第耳。结果王阳明摇了摇头,说,不对,登第恐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王华听说这件事儿后,便问王阳明,汝欲做圣贤也?王阳明听了点点头。结果他爹冷笑,你还想做圣人做圣贤,你知道什么是圣人吗?王阳明答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华说,不要以为你把北宋儒学里的名言背下来,就能做圣人,圣人千古难遇。王阳明听了很不服气,就说,怎么就不能做圣人?王华看儿子急了,就开始循循善诱,你首先得立足当下,好好读书考取功名才行,这些事情你一个小孩儿现在也做不了。王阳明想了想,只有最后一项可以实现。于是,他把所有的兴趣转移到了演习兵法,排兵布阵上面,经常逃学不上课。

时间久了,王华又开始着急了,但又不能打,王华是大孝子,他爹竹轩公非常护孙儿,他就只好口头教育。于是,王华再次开启他的劝诫之旅。有一天,又把王阳明叫到跟前,说道,我们家是书香门第,你整天不好好读儒家经典,天天舞枪弄棒,成何体统?你不是想做圣人吗?想做圣人就要勤思苦读。王阳明又道,孔子不也教习六艺吗?王华急了,再道,你又说孔子,孔子是千年难遇的圣人,你能跟人家比,结果王阳明激动了,孔子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孔子可以做圣人,我就不可以做?结果他爹比他还激动,继续说,你要好好读书先考状元。王阳明一副虚心请教的模样问,请问爹,状元能传给子孙后代吗?王华撇了一眼,得意道,我十年寒窗苦读,一心只读圣贤书,才取得如今成就,你如果想要就得好好努力读书。王阳明很是机灵,反问道,按照爹的意思,状元只能得一代,不过一代耳。而建功立业,为万世开太平,可以光耀千秋。他爹说不过他了,想使用非常手段,爷爷就站出来了,他爹又是大孝子,最后也没辙只能就此揭过。

弗洛伊德分析过,每一个男孩从男孩成为男人,第一个要跨越的就是父亲那座山。而王华这座山,高阔辽远,难登难攀。而王阳明也因有这样睿智开明的引路人,在少年时期,才一路坦行。

王华从小也是神童,有天在野外玩耍,看到一个醉汉把一个装着金子的行囊扔到草地上。等到王华发现的时候,醉汉已经走了。王华想了想,就把这个布袋拿起来放在小河的水里头。等了大半天,天色已晚,才见那个醉汉哭天抢地找过来,王华当时才六岁,仔细观察了半天,确定是大上午丢钱的人,就指给他看河里的布袋。那人瞬间大喜,取上来发现分文不少。就要给王华一金作为答谢。王华笑着说,不取尔数十金,乃取尔一金乎?

在王华七岁的时候,适逢春游,其他孩童都外出游玩,唯独王华岿然不动,读书不辍。母亲问他:“若亦暂住观乎?王华答:“大人误矣,观春何若观书?”母亲听后惭愧道,“儿是也,吾言误矣!”

十一岁时,王华师从乡里的塾师钱希宠学习。县令率随从来视察私塾。塾生们都抬起头来看热闹,唯有王华不为所动,依然伏案朗读课文。钱希宠感到非常惊奇,就跟他开玩笑说:“令亦人耳,视之奚为?若诵书不辍,彼亦便柰呵也?”

如果想深入了解王阳明,就不得不了解他的父亲王华,甚至他的爷爷竹轩公,王阳明早期的诗词有魏晋陶渊明之风,也是深受他爷爷的影响。王华,如果用一个字作结,便是正,他代表了宋明理学所能塑造的最高文学典范。而王阳明用一字形容,便是奇,他打破宋明理学所施加给人的束缚,解放人性。他们父子二人,注定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而王阳明走的这条路注定要坎坷,要曲折,要困难得多。

王阳明十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病逝。那段时间沉寂了很久。到了十五岁那年,有一天王华突然发现,他的儿子失踪了,原来王阳明离家出走去关外了。古人说千古文人侠客梦,王阳明非常喜欢兵法,喜欢一代奇才于谦于少保。没有于谦组织的北京保卫战,明朝早已亡国。可是最后却冤死于朱祁镇之手,葬在西湖边,不可谓不讽刺。如果说,王阳明是明代第一人,那么于谦算得上第二人。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真的伟人。王阳明曾给于谦写过一首诗,题为《王守仁题于谦庙》,诗曰,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于谦

出得居庸关,王阳明正放眼大好河山,忽然看到鞑靼人,想到于谦的冤死,就万分愤恨,拔箭射了过去,边射边追。鞑靼人落荒而逃,王阳明在后面放声大笑,一路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甚至来到了蒙古族部落。过了一个月之后,才施施然回到了家。王华看到儿子回来后,气的要死,王阳明先声夺人,兴高采烈地描绘风土人情,口沫横飞。过了一会儿发现他爹脸色铁青,忙问,爹,一个多月没有问候您,身体可好?结果被他爹一顿臭骂。可这丝毫不影响王阳明的好心情,晚上还持续亢奋,做梦梦到他另外一个偶像伏波将军马援(西安边陲,交趾都是马援平定的),王阳明还在梦中作了一首诗,诗曰: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诗尚不磨。

在私出居庸关没多久,王华以为他儿子就要消停了,结果他还是低估了他的儿子。一天上朝,王华被王阳明拦住,只见王阳明从袖子里掏出一本奏疏,说道,这是我为皇帝陛下写的《帝国平安策》,还请父亲大人代我转呈陛下。王华感到心里十分别扭,拿过来看了看,扔在桌子上,说,全是老生常谈之语。王阳明立刻躬身施礼,回,父亲大人,儿子错了。又过了两天,王阳明又拿出了一本奏疏,说,父亲大人,这是修改过后的,请替我转呈皇帝陛下。王华不好接连打击,只得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你想要建功立业,你得先有政治平台和政治事业。

这个儿子不是省油的灯,王华知道王阳明不会消停。想来想去,出了一个狠招。在王阳明十七岁的时候,送让他成亲。王阳明小的时候,曾经定了一门娃娃亲,诸养和在王家做客,看到王阳明非常喜欢,喝了点酒,冲动之下就与王华定下门娃娃亲。当时王华是朝廷重臣,诸养和任江西布政司参议。

王阳明来到南昌成婚。成婚那晚,场面盛大,觥筹交错。他觉得很没意思,一个人出门散步。走到一个地方,看到铁柱宫三个大字,发现一个老道士,一缕长髯,端坐榻上,不由凑上前,仔细端详。那位道士睁开眼一看,就对王阳明说了一句话,你有病,王阳明一听非常高兴,他确实有病。两人促膝长谈,忘了时辰,就谈了一夜。老人问他,年轻人你到此地有何贵干,听口音不像本地人。王阳明才想起来他还在成婚,忙不迭的告辞,又不由感慨,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道士称二十年以后再见,望你不要忘了老道。王阳明想,老道士如今已经九十多岁,二十年不是早已出世?顾不得多想,王阳明忙出了铁柱宫,赶快回了朱家。这时候,朱家已经折腾了一夜。洞房昨夜停红烛,王阳明就真让新婚妻子对着红烛停了一晚。后来,据史学家考证王夫人婚后对王阳明有些冷暴力的倾向,估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这个老公很伟大,但是对于妻子来讲就是老公。

王阳明一旦对什么事情感兴趣的话,就非常痴迷。按照规矩在岳父家要住半年,诸养和每天就带着姑爷去衙门上值。王阳明在衙门无事,就在那儿练习书法,后来就成了明朝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对于如何学习书法,他有一段精彩的阐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内,久之始通其法。”这个说明了练习书法首先学会用心,入乎其内。

半年后,祖父病危,携夫人回浙江余姚探亲,途经南昌遇到了理学大师娄亮。

程朱理学事实上是一脉相传的,到了明代程朱理学成了官学,原因是有利于统治。包括现代社会也是如此,马未都曾说过,我们今天社会,包括全球全世界,全社会设计的这套完整的系统,是为全世界而设计的,不是为你个人而设计的。

春秋战国时代,原始的儒学很利于人性解放。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变成法家的外衣;到了魏晋时期,知识分子避而谈学;到了隋朝,三家合流,开并盛唐气象;到了宋代,二程等提出了至高理想,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非常有名的成语,一开始就是程颐针对寡妇改嫁发表的看法。理学发展到最后变成了扼杀人性,不知道该如何去说。

当时的社会现状,只有理学提出了做圣人的方法。王阳明向娄亮请教,圣人必可学而至,而我整日研习兵法,为何不能成为圣人呢?娄亮告诉他,兵法乃外望之路,而内胜才能外望,需得格物致知。王阳明听完回家之后,立马变得不苟言笑起来,十分稳重,反思此次南昌之行的收获。

后来王阳明平宁王之乱就在南昌,娄亮的女儿嫁给了宁王朱宸濠浩,后投赣江殉亡。娄妃是一代才女,写诗也是一绝。宁王起兵之前,娄妃就曾劝诫过,还献上了一幅《采樵图》,画上题诗:

妇唤夫兮夫转听,采樵须是担头轻。

昨宵雨过苍苔滑,莫向苍苔险处行。

但宁王没有听取“妇人之见”,还是起兵叛乱。后来,娄妃又写了一首诗,自伤怀抱。

金鸡未报五更晓,宝马先嘶十里风。

欲借三杯壮行色,酒家仍在梦魂中。

最后宁王起兵失败,娄妃投江自尽,王阳明感念娄妃义重,遂派人沿江打捞,修建衣冠冢。

娄妃

浙江余姚的家里,最多的是竹子。王阳明的爷爷喜欢读书,性喜竹,颇有魏晋之风骨。从南昌回到家中,王阳明开开始格竹致知,因为全身心投入到竹子里,格到第七天的时候,出现幻觉和幻听,身体也就此拖垮。此路不通,格竹失败之后,王阳明对理学开始产生了怀疑。

公元一四九三年,王阳明会试落榜。公元一四九六年,王阳明第二次会试落榜。王阳明回到老家后,并没有失意于考试落第,也没有继续读书。而是一起与好友在附近的龙泉山寺结起了诗社,整日研究词章之学。小王子扰乱边境,他又开始四处寻觅兵书,潜心学习兵法,把读书之事抛在身后。公元一四九九年,这一年很神奇,唐伯虎和王阳明都来参加了会试考试,唐伯虎这年因“科场舞弊案”失了状元,仕途破灭,后卷入宁王谋反,靠装疯才逃过一劫。王阳明这年考中进士,顺利进入官场。在这里,王阳明开始真正体察民情,和朝廷,和百姓连结起来,离心学之路更近一步。

湛若水曾评价过王阳明生平事迹,好友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王阳明在正德年间,就是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回归儒学,自此心学开始诞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