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修文县六桶镇、金沙县化觉镇交界处,蜿蜒的六广河气势磅礴。
从金沙县隔河望去,对岸修文县连绵陡立的绝壁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之”字,土黄色的线条在苍翠的山体上分外鲜明。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贵阳市挂牌督战农村饮水安全过程中,施工队伍“凿崖引水”留下的“战斗痕迹”。
5月27日,修文县六桶镇凉井片区分散式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正式通水,汩汩清泉沿着这道长多米的“之”字提升到绝壁之上,改变了三个村庄百年来“望天吃水”的命运,彻底改变户、名村民的生活。
距离贵阳市多公里的修文县六桶镇凉井村,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也是贵阳市2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如今虽已脱贫出列,村民却难致富。落后的困境,汇成两个字:缺水。
地图上,六广河与依山而建的凉井村直线距离不到米,垂直落差仅米。由于严重石漠化和喀斯特地貌,包括凉井村、保山村、复兴村在内的整个凉井片区的地质就像一个天然漏斗,地表水难以保存,成为远近闻名的“上甘岭”,村民们祖祖辈辈“守着大河没水吃,名叫凉井没口井。”
“世代村民都想在这山坳坳里打井‘求水’,却找不到一个稳定的好水源。”凉井村党支部书记周国亮说,以前各家各户修房子,最基本的“设计”就是能接雨蓄水。
走进凉井村浪潮组,在67岁村民汤明才家里,靠“望天水”过日子的生活细节,处处可见。
房顶上砌了一圈水泥挡墙,与屋顶围合成“水池”,再用管子把雨水引入家中;房间里,10多个斤装的大水桶与粮食摆在显眼处,以便随取随用;房间地底下,汤明才还专门花了几千元钱,修了个一米深的地下蓄水室,要移开板凳、揭开木板,才能打水。
缺水,生活艰难,产业发展也受局限。在凉井片区,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妇女儿童留守在家,遇到旱季,灌溉农作物就成了大问题。
对凉井片区来讲,缺水是生活之贫、生产之困的源头。
遵循“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的要求,贵阳市水务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相关部署,向农村饮水的“痛点”亮剑,于去年底制定出台《贵阳市农村分散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将全市个分散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按照一个项目一个“推进计划”,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方案。个农村分散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方案,造就了个“战天斗地”的工程,只为确保快速、全面打通贵阳市农村供水的“最后一公里”。修文县六桶镇凉井片区的分散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名列其中。
修文县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归良刚说,经专家研究,实施凉井片区工程的要点,就是要让“落差近米的六广河水沿悬崖绝壁逆流而上”。作为修文本地人的归良刚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能“引河上山”。
3月20日,施工队进场,从此开始了66天鏖战——
群众积极配合,让出田土铺管道;施工队发挥“愚公移山”精神,多号人同时进场、多点攻坚;专家组下沉一线既“督”又“战”,随喊随到。陆路不通,改走水路运建材;没有山路,开来挖机绝壁凿路1.7公里;挖机走不了,建设工人依山就势,合力肩挑背扛着多公斤重的压力钢管,按计划运送到位、铺设焊接……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今年5月27日,修文县六桶镇凉井片区分散式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正式通水。那一天,汤明才拧开院坝里新安装的水龙头,清亮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捧起水喝一口,汤明才笑得合不拢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自来水,子子孙孙再也不用受苦了。”
“我想好了,尽快修一个冲水厕所,再修一个洗澡房。”用了60多年旱厕的汤明才说,看到自来水流出的第一眼起,他就开始规划新生活了。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文/游红图/郑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