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县城的前生今世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这句话出自于美国代表作家马克·吐温。横跨半个地球,这句话放到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明和族群上都同样适用。像我们今天要说的太原古县城,如果从晋阳古城开始算起,其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见证过无数的繁荣与颓败,庞大的帝国曾在此建立让人叹服的城市,而一切的繁华,都随着一场大火与滔天的巨浪土崩瓦解,尘归尘,土归土。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太原古县城,只是这座繁华大都会的冰山一角。

晋阳古城在历史上的占地规模极为巨大,注意图上的明太原县城范围,如今复原的古县城只是历史上晋阳古城的冰山一角

《世本》记载,相传夏禹曾初都晋阳,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有比较大的聚落了。而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也在此孕育出了繁华灿烂的文明。如今太原古县城所在的晋源区,其名字由来便是取“晋水之源”的含义,而晋阳古城则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周敬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年,距今已经有年以上的历史了。

欺骗与谏言,晋阳之战,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国力鼎盛时期军治万乘,独霸中原,然而任何事物都无法逃避盛极而衰的历史规律。春秋末期,晋国的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四卿在内部兼并之战中消灭中行氏和范氏,掌握了晋国大权,由于晋国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大权旁落,无力对外争雄。在这种情况下,越国也正蠢蠢欲动,挥师北上,准备问鼎中原。

晋阳古城中赵卿墓出土的车马坑,赵卿墓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的高级贵族墓葬

面对这一情况,智氏宗主智伯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公,随后,韩氏宗主韩康子、魏氏宗主魏桓子也迫于压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赵襄子听闻这一消息后,却拥兵自重,拒绝献出城邑。晋公随即命令智、韩、魏三家联合,讨伐赵襄子,原本赵襄子居于耿(今山西河津南),然而这里城防设施简陋,赵襄子便亲率大军退守晋阳城,当时的晋阳城不仅城防设施完善,同时还拥有充足的武器和粮草,周边还长满了能用来制造箭杆的荻蒿和楮楚,赵襄子退守晋阳城后,联军攻城三月都没有将其拿下,只能挖开河堤,引汾河之水淹城,这也算是晋阳古城遭遇的第一次较大的磨难。

三家分晋后,晋阳就成为了赵国的都城

面对这一情况,赵襄子决定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解决敌军,便派遣丞相张孟谈对韩康子、魏桓子,进行策反,“唇亡则齿寒”来形容韩、魏与赵的关系。最终,韩康子、魏桓子临阵倒戈,智军大败,晋阳之战后,公元前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国土地全数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而这一历史事件也成为了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分水岭。三家分晋后,晋阳古城成为了赵国的都城。

潜龙腾渊,隐忍一十七载后的文景之治

时间来到汉朝,《史记》第10期:十二本纪·孝文本纪中,司马迁发出了“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大于孝文皇帝。”高皇帝自然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而这孝文皇帝,指的是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谦逊克己。一扫汉初因多年战乱和吕氏专权导致的社会经济凋敝,开创了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七岁被封为代王,在晋阳城中蛰伏十七载,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

事实上,汉文帝刘恒的早期经历相当坎坷,刘恒7岁那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将其封为代王,都城就在晋阳古城。当时的代国包括现在的陕北、内蒙、晋北一带,土地瘠薄,而且人口主体为少数民族,或许是感到刘恒没什么威胁,在吕后对刘邦的儿子大开杀戒的时候,却放过了刘恒。本身刘恒的母亲薄姬地位就比较卑微,而刘恒从小做事也比较谨慎,不显山露水。最终刘邦的八个亲生儿子中,有6个皆被吕后所害,刘恒能够幸免于难,与其小心谨慎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刘恒担任代王期间,将贫瘠之地治理得国泰民安,而且他也是当时皇子中最年长的一位,吕后死后,幸运女神最终垂青了这位隐忍的皇子,在晋阳蛰伏17年之后,刘恒终于成为皇帝,他采取减轻徭役赋税,开放山泽之禁,废除盗铸钱令等方式,让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他还改革律法,废除连坐法和肉刑。

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刘恒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刘恒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刘恒在位23年,励精图治,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发展经济民生,为汉初的国泰民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晋阳古城也因为刘恒此前的蛰伏被视为龙兴之地。

风劲角弓鸣,破阵邙山,兰陵王锐不可当

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也在晋阳古城建立了规模恢弘的宫殿,包括宣光殿、建始殿、嘉福殿、仁寿殿、德阳堂、宣德殿、圣寿殿、修文殿等,这些宫殿早已被毁,《北齐书》记载,天保二年开凿西山大佛时,“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可以想象这里曾经的繁华,而如今,当年的宫殿早已荡然无存,只有蒙山大佛曾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凝视过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一切。

开凿于北齐的蒙山大佛,千百年来静静凝视着晋阳古城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三中记载:“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战,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唐朝时期,《兰陵王入阵曲》作为宫庭雅乐传到日本,备受推崇

这段史书将兰陵王高长恭奋力作战描述的淋漓尽致,仅仅以己统帅五百人,突破北周万余部队。这场战争就是南北朝时期继淝水之战之后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邙山之战,这场战争也是北齐史上最为少见的大捷,高长恭不仅解除了邙山城之围,而且大大挫伤了北周士气,维护了北齐后期至少数几年的和平,高长恭便一战成名。之后的高长恭又领导了洛阳解围战与金墉城之战,这两次战役,两战两捷,屡屡令北周军队闻风丧胆。最终高长恭被高湛升至辅国宰相的官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天龙山下,汾水旁,大唐骑兵策马啸西风

晋阳是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建立大唐的策源地,他们登基后仍不忘晋阳的恩泽,不仅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等先后回晋阳“探视”,安抚晋阳起兵时的老部下或遗属,以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而且大规模营建晋阳城。同时,于天授元年(年),武则天把晋阳定为北都,与国都西安、东都洛阳齐名。还把晋阳、太原二县列为“京六县”,提高其级别,直属京都管辖。天宝元年(年)改为北京,上元二年(年),唐肃宗复称北都。

唐贞观十一年(年),由并州大都督长史李勣主持,在晋阳城的对岸,即汾河东岸建东城,南北长八里半,东西宽6里,与西岸晋阳城大小差不多。同时,因东城“赤井苦,不可饮,……李勣架汾(在汾水上筑渡漕)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谓之晋渠”。(《新唐书·地理志二十九》)

唐朝时期,晋阳古城规模达到极盛,是一座横跨汾河的巨大城市,图为盛唐晋阳城(西城)模型

武则天时,命并州刺史崔神庆在汾河上架桥建中城(《新唐书·地理志二十九》“北都”注释),将西岸的晋阳城与东岸李勣建的东城联结为一座大城,东西长12里,南北宽8里多,周长40多里。有城门24座。城内外有壮丽的宫殿、仓城、苑囿、柏堂、起义堂、受瑞坛、讲武台(飞阁)、宴宾厅、山亭等。有多处寺观宝塔。城中有供商家、作坊、居民等使用居住的“坊里”。汾水从城下穿过,可行舟捕鱼,一派繁荣景象。这是晋阳城扩展规模最大、最兴盛的时代。唐代灭亡后,原晋阳城的唐北都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的都城(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国家),直至晋阳城被毁。

天地不仁,兵燹之厄,千年古都付之一炬

宋代建立后,吸取唐五代时的历史教训,下令摧毁一部分鞭长莫及的州郡城池和小国都,以防地方割据势力凭借险固卷土重来。五代后周及宋太祖赵匡胤曾数次攻打晋阳城,均未攻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再次“议征太原”,于太平兴国三年(年),太宗亲征太原,由检校太师曹彬、宣徽南院使潘美等从征。太平兴国四年(年),夏州李继筠乞师所部助讨北汉。同年四月,岚州行营与北汉军交战,破之。当月,太宗赵光义到达太原,驻跸汾东行营,诏谕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刘不肯,督诸将发机石攻城。

同年五月,攻打城西南,遂陷羊马城,俘获北汉宣徽使范超,斩于纛旗之下。当月又攻城西北,骑师郭万超投降。接着城被攻破,北汉平。太宗攻下晋阳城后,命祠部郎中刘保勋知太原府。将并州降为一般州,移治榆次县,改名新并州。赵光义作“平晋诗”。继而在晋阳城附近临时筑新城,将晋阳城内余民尽迁新城,然后放火烧毁了晋阳城。

被毁的晋阳古城规模是如今的数倍,在唐朝时曾被定为“北京”,在当时是标准的国际化大都市

赵光义作“平晋记”,并将其行营改为平晋寺,将“平晋记”刻寺中。同时,谕旨《禁毁晋阳城诏》:“太原本为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使奸臣贼子违天抗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宋会要辑稿》)晋阳城被火烧了,赵光义还不放心,又于第二年即太平兴国五年(年)四月“壅汾河、晋祠水灌太原,堕其故城”。既火烧,又水灌,晋阳城就被彻底毁灭了。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明代复建的太原古县城

晋阳古城被焚毁后,城内百姓向东北方向迁徙,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太原,另一部分则向东南迁移,别置平晋县。明朝初年,平晋县城遭到洪涝灾害损毁,山西巡抚和太原知府上报朝廷,获准后,在唐代晋阳古城的遗址上修建了太原县城,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太原古县城。如今的太原市在当时被称为太原府,而这里就被称为太原县。

明太原县城卫星照片,美国间谍卫星拍摄于年5月26日,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图片数据库,照片经过后期上色

相较于盛唐时期的繁华景象,明太原县城的规模不及其二十分之一,因为战乱后这里的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大量人口迁徙形成了太原府。不过这里仍然遵循了唐朝的建筑设计。唐玄宗《过晋阳宫》中曾经有“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的诗句,所以这里此前就有“凤凰城”的美誉。

古城修复前的明清城墙

明代复建的太原县城内有九街十八巷,四周城堵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设有四门,其中北门被称为奉宣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表示凤首向东顾盼,有“丹凤朝阳”的含义,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东西两座瓮城分别为观澜门和望翠门,站在这两座城门之上极目远眺,分别能看到滔滔的汾河和绵延的西山,故此得名。这两座城门的的外门洞都向南,犹如凤凰的双翼,南门被称为进贤门,代表凤凰的尾巴,城内的十字街犹如一只巨大的凤凰,占据着高台,故名“凤凰城”。

年《北支?蒙疆の住居建築の構造調査報告》中的明太原县城航拍照片,拍摄时间大约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照片经过后期上色

明太原县城大致是以一平方公里作为城市的一个基本单位形成一个区域管理。外围有池、四围筑城、城内唯一的十字大街纵横县城,其余九街十八巷形成网格,组成一个城市的基本格局。主要街巷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北街为官方驿道,为方便通达,不许经商,故少有商号;东街属于衙门、官宦之地,也不是经商要道;只有南街、西街是城内商贸往来之所,所以古时店铺林立,叫卖声不断,作坊相连,因而成为城内最为繁华的地方。另外还有东横街、北后街、庙前街、仓巷、朱家巷、高家巷等街巷,车马旅店遍布城内、名声远达。据记载,城内曾经有余家临街店铺,50余家车马旅店,这些无不显示昔日的繁华。

城内现存县城民居文保单位38处,其中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街村秦氏民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一般文物13处。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氏民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众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看看太原古县城,品味唐风晋韵!!!!

文章内容来源于太原道、太原古县城、中华文旅

假如您和孩子都喜欢历史、喜欢古建、喜欢旅行一起加入大家庭吧!接下来的每一天,我们一起用知识迎接希望!抗疫终将胜利,众志成城,我们一起加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