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唱。蜀道如此之难,正是源于其绵延千里的道路中,有秦岭、青泥岭和剑门关三大险关。而其中的青泥岭就位于今天的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境内。在历史上,青泥岭既是陈仓古道入蜀的屏障,又是连接祁山古道的枢纽。蜀魏相争数十年,无论是诸葛亮兵出祁山,还是曹魏兵伐蜀中,在一次次的拉锯战中,作为嘉陵道上的咽喉,青泥古道都成了必须逾越的屏障和兵家的必争之地。
青泥古道上石板路
(一)
在徽县县城,天晴时向东南方向眺望,可以看到一座铁青色的山峦如屏风般高耸于天际。它叫铁山,海拔高达米,是青泥岭的主峰。在《徽县新志》里对铁山的面貌有生动的描述:“青泥岭在兴州长举北,西北接溪,山东即今通路,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陷泥淖,故曰青泥岭。东南四十里巾子山,其山巅望之形似巾子,故名。其色如铁,又名铁山。唐谓之青泥,宋始称铁山。”
谁能想到在那里,有一条潜行在历史深处的隐秘之路,如同草蛇灰线一样穿越川陕之间的千山万壑,把偏安西南的四川与中原大地连接起来,成为蜀道的一部分?而最妙绝的是它竟然出现在诗仙李白的千古名篇《蜀道难》里: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为什么在《蜀道难》里,李白的如椽巨笔在浩渺的时空里,会轻轻点染在陇南徽县的青泥岭上?
铁山秀色
公元年,长安。
长乐坊的一家酒肆,诗人李白,送别友人王炎入蜀。“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欲安归”,酒是色如牛乳的黄桂稠酒,汁稠醇香、绵甜适口,但座上宾客之间还是轻漾着离别的轻愁。
初入长安的李白以诗酒结交了许多好朋友,王炎也是其中的一个。王炎听说蜀地富足,他又有朋友在那里做官,来信邀请他到蜀地发展,因此王炎决定去那里。
临行之前,李白特意为王炎饯行。
不久之后,王炎就离开长安,出发去四川了。而李白则把这件事情写成了两首诗,其中之一就是这首《蜀道难》,《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于是他便创作了这首瑰丽雄奇的诗歌。
李白极为看重和王炎之间的友情,他和王炎有生离,开元十九年(公元年),李白作《剑阁赋》,题下原注“送友人王炎入蜀”,而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诗及乐府《蜀道难》,有观点认为均是送王炎入蜀之作,生离之外也有死别,在天宝十三年(公元年),李白在溧阳作《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悼念好友。
李白为王炎入蜀而有所感写的《蜀道难》,成为奠定他不朽诗名的奠基之作,他去谒见文坛耆老贺知章时,呈上诗作《蜀道难》,贺知章赞不绝口,以“谪仙”雅号相送。
(二)
在《蜀道难》里,李白的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以由陕入蜀的蜀道起笔,有汉中翻越秦岭到成都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古时汉中属蜀国),也有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其中蜀道北段,陈仓道是最长的,但是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条道。这点在《蜀道难》里也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陈仓道和附近古蜀道示意图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陈仓道的长度里以上,且途中翻越好几个山岭,有秦岭大梁、青泥岭、马岭、老爷岭等,跨越嘉陵江和汉江的各个支流。
但是它的优点也很突出:谷道多,人烟稠密,秦汉唐这里设置了多个县级行政单位,故道、河池、沮县,还有地区级行政单位凤州和兴州,官员商旅往来的物资供应就不用考虑太多了。其中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它的具体路线就是从陈仓向西南出散关,沿嘉陵江上游(故道水)谷道至今凤县,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经今两当(汉故道)、徽县(汉河池)至今略阳(汉嘉陵道)接沮水道抵汉中,或经今略阳境内的陈平道至今宁强大安驿接金牛道入川,青泥古道就是陈仓道里最为险峻的一段。
青泥岭山脉横亘在徽县东南嘉陵、大河、虞关三乡镇之间,绵延20多公里。在雨中它的诸多山峦烟树隐隐,远看或明或暗,朦朦胧胧,像一道道波浪在涌动。但一到近处,你就会发现被林草叶蔓重重遮蔽的山岩绝不甘蛰伏,不时露出真身。
青泥古道附近的乡村公路河池印象摄
风吹过,一缕缕轻烟在山峦之间飘移,而随着山势起伏的这条乡村公路仿佛一条美丽的青蛇,婉约动人,而那条曾被无数文人墨客激赏慨叹的艰苦卓绝的古道又隐匿在哪里呢?
(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过一篇叙事散文《兴州江运记》,记述的是唐德宗贞元十七至二十一年(公元—)间,御史大夫严砺任山南西道兴州节度使时为改善自兴州长举(今陕西略阳县)至成州(今甘肃成县)西界的军粮运输条件,疏浚嘉陵江航道的事迹:
“兴州之西为戎居,岁备亭障,实以精卒。以道之险隘,兵困于食,守用不固……自长举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过栗亭川、逾宝井堡,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捣利刃,颠踣腾箱,血流栈道……夫毕力,守卒延颈,嗷嗷之声,其可哀也,若是者绵三百里而余……”
这段文字完全是柳文“多用短句、简练生动”的特点,它足可佐证唐代时青泥道(翻越河池县青泥岭的一段古蜀道)虽然极为艰险,但却是一条南北必经通道。
我们要找的碑刻、摩崖石刻和人走马踩留下的石上印痕都分布在青泥村再往南的山道上。
体验青泥古道真正的魅力得从青泥村才开始。
诗仙诗圣塑像
青泥岭下青泥村,文化广场上有两座白水泥塑像,左边的诗圣杜甫面容清癯,手中拿的毛笔似乎重若千斤;而右边的诗仙则显得神采飞扬,他举杯相约,好像要和来客一起共醉呢!
稍显静寂的青泥村在历史上绝不寻常,宋以前的历代朝廷都在这里设下驿站供路人歇息。
北宋殿中侍御史赵在景祐元年()及以后的几年中数次自长安入蜀走青泥道,他在青泥驿是这样的心境:“暂留山驿又晨兴,西望旌旄想旧朋……境上凭侍逐远境,青泥寒晓入云登。”
在青泥村,有一棵八株枝干共生在一起的银杏树——“八仙树”,还有已倾颓但却雕窗明柱的清代民居——杜家大院以及隐没于草丛间的前人制作的石槽、石碾和石臼等旧物,似乎都从侧面印证着昔日的青泥村所在地乃是青泥古道上过往的官宦商旅准备粮秣、储存体力的中转站。
出青泥村再往南,一条夹杂碎石、泥泞及膝的山路便映入眼帘。
在路的左侧朝里是苍苔滋生的巉岩怪石,右侧往下则是奔泻如注的溪涧。而这条路顺着山腰向前伸延,没有尽头……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刘小雷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