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常被视为传播朝廷国家治理理念,它的起

牌坊常被视为传播朝廷国家治理理念、儒家文化的重要建筑。明清时期,牌坊随着贵州政治及社会的发展、儒学的传播,在贵州逐渐兴盛起来。在清代黔中地区保存下来的牌坊以及该区域内后来复建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牌坊。黔中地区,指的是清贵阳府、安顺府及都匀府西北部,今具体指贵阳市全境、安顺市、修文县、清镇市、福泉市、贵定县、龙里县、息烽县等地。

这一区域在历史上发展起步较晚,元以来逐渐受到重视。元代大部分在八番顺元府管辖内;明朝时受贵阳府、安顺府、都匀府管辖;清代在贵阳府、安顺府、平越府、都匀府管辖。这一带在明清之际一直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发达的地方,同时也是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与仡佬族交流交融发展的地方,因此形成了特别的文化风貌。牌坊正是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修建的,该区域牌坊修建多而精美,其不仅体现出儒家文化与土司文化的交流交融状况,也体现出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景象。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之后会力求精神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国家大力倡导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历史文化的发掘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贵州现发现的古牌坊中,现多为文物保护单位,除了贵阳市内的牌坊和其他零星牌坊外,多分散在乡镇。

对贵州牌坊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与特色、保护现状的研究有利于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发掘。加之,在满足当下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积累一定前期基础。

通过对黔中现存牌坊进行田野调查、整理分类,分析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进一步补充完善贵州地区牌坊研究的基本知识。黔中牌坊是黔中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记录者,是黔中清代历史文化的载体,对牌坊进行调查整理和研究,以期增添黔中清代牌坊研究中的材料,为以后研究黔中社会历史、民俗文化提供参考的材料。此外,黔中牌坊正面临微生物损害、雨水侵蚀、风化等病害,对牌坊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对牌坊资料的保存。

国内牌坊研究综述

全国的牌坊研究成果丰富,关于牌坊的研究,以年为分界线,年之前研究研究较少,最早见于刘敦桢的《楼牌算例》;年以后,学界对牌坊的研究逐渐增加,关于牌坊的研究的专著有20余本。与古牌坊研究相关的论文有篇,其中期刊有74篇、学位论文有32篇、会议论文2篇;研究的视角多样化,深度逐渐提高,研究的内容多从牌坊的整体描述、建筑形制、雕刻艺术、文化内涵、保护与利用等多方面进行论述。

对牌坊进行整体性描述的主要是著作类文献,其主要从全国性和区域两个角度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牌坊数量丰富地方,如北京、昌隆、徽州等区域。对牌坊其他方面内容的研究主要见于论文类文献和零星的著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牌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牌坊的综合性描述。在全国各地的地方史志中都有关于古牌坊建造信息的相关记载,可查询到牌坊的旌表人物及旌表时间。对中国牌坊进行综合性描述的多见于著作类文献,一般书中还辅之较为精美的牌坊图片资料。其研究内容多从牌坊的起源、功能、形制方面进行论述。

(1)牌坊的起源。对于牌坊地起源的探讨,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刘敦桢云:“牌坊的起源年代虽不能具体考证,但其起源是衡门和乌头门两者糅合演变而成。”马炳坚从建筑形制的演变分析牌坊,道:“牌楼即牌坊。衡门是柱不出头式牌坊的前身。衡门和乌头门是楼牌的雏形,楼牌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王捷则认为,牌坊起源于宋,兴盛于明清之际。刘致平则云:牌坊是由衡门和华表柱演变而来,同时认为,牌坊与牌楼的区别在于牌坊汲取华表柱的建造精髓。梁思成云:“牌坊为明清特有之建筑,盖自汉代之阙”。

金其桢、崔素英认为,宋是牌坊发展的阶段,并非起源阶段。同时认为,“牌坊起源于周代时期的衡门,衡门加上门扇后成为坊门,部分坊门与华表结合形成乌头门,乌头门在经过一段历史时期的发展变为冲天式牌坊;而一部分坊门汲取阙的特点,在额坊与柱顶盖上楼顶,从而演变成屋宇式牌坊。”

万幼楠、葛振刚则持不同的意见,认为“牌坊是在坊门和棂星门的基础上形成的,楼牌则是牌坊的高级形式。”许康则认为,牌坊是经过衡门、华表、里坊门的糅合,三者结合演变为乌头门与冲天牌坊,后乌头门有发展为棂星门,最终成型于明清之际的牌坊;而楼牌则是门阙和里坊门的发展演变而来,楼牌与牌坊的形制与建造极为相似。

牌坊最早起源于周代的衡门,经过不同时期的发展,汲取阙、坊门和华表的特点后,演变为乌头门,乌头门发展为棂星门,最终稳定于明清之际的牌坊,牌坊由于建造地点与旌表人物等因素的不同分为楼牌、冲天式牌坊与楼檐式牌坊三种形式。

(2)牌坊的分类、功能及形制。学界也对牌坊的分类、功能及形制进行探讨。关于牌坊的功能,《辞海》云:“牌坊用于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何兆兴云:“牌坊最早的功能以关启和控制出入的物质功能为主,其与墙脱离后成为单独的建筑,其功能演变为以标志性的精神功能为主。至明清时期,其主要向标志性功能转变,”同时,其也是当时封建王朝管理民众的物化形式,“成为统治阶级加强封建统治的工具。”

牌坊的分类和形制上,马炳坚认为,“按建筑造型,可分为柱出头或柱不出头两大类。”韩其昌认为从牌坊的目的来分,可将牌坊分为贞节、功德、街道、桥、山门等牌坊;从建造材质来分,可分为木牌坊、石牌坊、琉璃牌坊三大类;还可按牌坊的形制来分,结合牌坊的柱数、间数、楼数进行分类,古牌坊的柱数一般为偶数,间数为奇数,楼数也为奇数,遵循了古代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观念。

金其桢讲到,关于古代牌坊的建造形制,朝廷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官民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牌坊,而六柱五间七楼只能帝王神庙及陵墓才能建造,唯一例外的是山东曲阜孔庙的牌坊。”金其桢、崔素英认为,按照牌坊的形制来分,牌坊可分为十二柱双主楼牌坊、三柱两间非对称不分主次间牌坊、坊柱倾斜形牌坊、“楼顶叠坊”形牌坊、四柱八字形牌坊、四柱“口”字形牌坊、六柱字形牌坊、十二柱杠铃牌坊、八柱“亭”形牌坊、八字长方形牌坊十种形式。张玉舰将中国的牌坊分为庙宇、功德、百岁、节孝、标志、陵墓六大类。

黄明光、王兴文等根据浙江现存牌坊的具体情况,将科举牌坊分为举人、进士和状元三大类。苗红磊在对山东老石牌坊的分布和类型进行调查时,将山东的石牌坊分为节孝、庙宇、陵墓、功德、标志坊五大类。他认为,牌坊还可以根据形制的不同进行分类,按此分类方法,可分为四柱三间三楼和四柱三间五楼两大类。

当然,还有许多关于牌坊、分类和功能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就牌坊的功能而言,其主要起到传播功能,其是古代人们追求荣归故里理想的物化形式,也是封建国家治理理念的物化形式,是封建家族“标榜闾里”的见证。就牌坊的分类方法有三种。

分别是:其一按按建造材质分可分为木牌坊、石牌坊、琉璃牌坊和砖石木结合的牌坊;其二按作用及目的分类可分为功德、陵墓、庙宇、节孝、标志五大类,其中有的学者所研究的桥牌坊、街道坊属于标志坊中的小类;其三按柱的形态,可分为柱出头或柱不出头两大类。牌坊形制主要根据牌坊建造的柱数、间数及坊顶的楼数所决定。朝廷对牌坊的建造规格有严格的限制,且建表旌表需层层上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